欢迎来到淄博职业学院图书馆!

201708信息参考

时间: 2017-12-14 14:14:41     来源: 访问次数:

编者按:

2017年12月10日,我国恢复高考40年。40年间,高考改变了上亿人的命运。恢复高考,对提高国家人力资源素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无法替代的贡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仅有11.7万在校大学生。2017年12月,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在校大学生2695.8万人,应届大学毕业生795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748.6万人,全国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人数为1.9593亿。这意味着全中国13.5亿人口中已经有14.5%以上的人接受过大学教育,如果按照每4个人组建一个家庭,那么全中国大约平均3.375个家庭中就会拥有一个大学生,40年高教历程,对国家人才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可谓功不可没。

根据2016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称,2015年,我国各类高校有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在国家政策扶持和高教经费支持下,新建、扩建、改建、重组、合并的各级各类高校的师资、教学资产和资源数量都有较大程度提高和改善,每年向社会输送近800万毕业大军。“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让更多的普通人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这为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提供了智力上的支持,高校对国家创新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说。可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质量如何?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又如何?

答案不容乐观。报告也指出中国高等教育仍有很多问题需要克服。例如,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评定高校教师过多注重科研,而非其教学能力。中国教育协会会长钟秉林表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要赶上世界级大学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提高中国的高等教育,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大教育资源配置,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创造良好学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笔者因自身处于高校教育环境中,近些年目睹中国教育之各种乱象以及社会怪相,对比77、78届大学生们的拼搏精神和成功范例,我也在不断思考,感觉当下中国的教育似乎在某些方面有些重复我国古代教育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老路。我们的孩子从出生就开始接受种种灌输式的教育,家长们给孩子们报各种各样的文化和艺术补习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初中、高中的孩子披星星、戴月亮,每天除了家-学校-补习班,饭桌-课桌-床,几乎接触不到现实的生活;除了老师、同学、家长几乎接触不到各色社会人等;除了读书、学习、考试脑海里几乎问不出其他新鲜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除了书本上的知识,考完试把书一扔就变成了一个几乎什么都不知道的书呆子?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除了会吃、会玩、会要钱、会打游戏几乎什么都不会做也什么都不愿意做的寄生虫?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觉得自己每天活得压抑、苦闷,除了学习和分数没有人真正关心过自己,也没有人能够懂自己?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城市孩子会觉得父母为自己的付出就应该是天经地义?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只懂得听、不懂得问、知识就是老师一口一口嚼碎了喂下的苦药?考大学压根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方向、什么是自己喜欢的、什么是自己要的、什么是自己能学的而一旦进入大学后就出现种种不适应、种种不喜欢和种种厌学症状?工作了之后有太多人不懂得人际交往的礼仪、不懂得遵守职场规则、不重视自我学习和综合素质与实际技能的提高,毕业即失业,就业又不停地择业?

究其根源,在人口,在体制,在文化,在传统,在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教育。万物生长均有其自然规律,荒山野岭中的动物和植物以其对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够存活下来的都是生命力最强壮的物种。那么,我们人类呢?自诩为万物中最高级的灵长,怎么会主动选择了忽视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而去拔苗助长?而去温室养花?而去脱离现实?

其实我们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智慧来源于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

无法想象,长此以往,在学习高压舱里长大的孩子们,在知识浇筑精神的同时,没病的肉体能否承受住它长期高压的影响而使灵魂也随之慢慢发生病态的改变?

值此丁酉戊戌交替之岁,本期《信息参考》借高考40周年话题,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大国之砖,引流水线复制同质产品之玉,希望引发大家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得失之深入思考。


表格下载:201708信息参考-恢复高考40年.pdf


关键词:201708 2017 17 信息 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