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淄博职业学院图书馆!

2016年末特辑2信息参考

时间: 2017-01-07 16:01:50     来源: 淄博职业学院图书馆 访问次数:

三、平板电脑(1989-)

(一)平板电脑的发展历史

平板电脑由微软的比尔·盖茨提出,产品概念定义为:一款无须翻盖、没有键盘、小到放入女士手袋,但是却功能完整的PC。

平板电脑一般采用Intel处理器及Windows操作系统,具有完整的电脑及平板功能,支持exe程序。也叫便携式电脑,以触摸屏(数位板技术)作为基本的输入设备,允许用户依靠笔输入识别、语音识别、手势识别或者一个真正的键盘(如果该机型配备的话)实现输入。

2010年,苹果iPad在全世界掀起了平板电脑热潮。当年,平板电脑关键词搜索量增长率达到了1328%,平板电脑对传统PC产业,甚至是整个3C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同时,随着平板电脑热度的升温,不同行业的厂商,如消费电子、PC、通讯、软件等厂商都纷纷加入到平板电脑产业中来,咨询机构也乐观预测整个平板电脑产业。一时间,从上游到终端,从操作系统到软件应用,一条平板电脑产业生态链俨然形成,平板电脑各产业生态链环节快速发展。

平板电脑的发展伴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项新兴技术,CDMA、CDMA2000正迅速风靡全球并已占据18%的无线市场。截止2012年,全球CDMA2000用户已超过2.56亿,遍布70个国家的 156家运营商已经商用3G CDMA业务。

   (二)平板电脑的主要类型

   包含平板电脑wifi版、3G版,双触控型、滑盖型、纯平板型、学生型、工业型。

学生型:平板电脑作为可移动的多用途平台,为移动教学也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比如MINI学习吧平板电脑就是专为莘莘学子精心打造的一款智能学习机。触摸式学习&娱乐型教学平台,可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高效提高学习成绩。此类平板电脑一般集合了多种课程和系统学习功能两大学习版块。一般囊括了“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多学科优质教学资源。系统学习功能则提供了全面、快捷的学习应用软件&益智游戏下载功能,实现了良好的可扩充性。

工业型:简单点说,就是工业上常说的一体机,整机性能完善,具备市场常见的商用电脑的性能。 平板电脑区别在于内部的硬件,多数针对工业方面的产品选择都是工业主板,它与商用主板的区别在于非量产,产品型号比较稳定。由此也可以看到,工业主板的价格也较商用主板价格高,另外就是RISC架构。工业方面需求比较简单单一,性能要求也不高,但是性能非常稳定。优点是散热量小,无风扇散热。

随着商用机的性能愈来愈好,很多工业现场已经开始采用成本更低廉商用机,而商用机的市场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更倾向于比较人性化的触控平板电脑。

(三)平板电脑的发展趋势

移动办公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平板电脑将来可以应用到医疗行业、教育行业、交通行业、娱乐行业、其他行业。(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为中国平板电脑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不断优化的网络基础设施使得网络在传输速度、稳定性方面得到保证,为平板电脑的使用提供了良好的应用环境,为平板电脑在远程医疗、智慧交通等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行业应用的深入发展潜力巨大。(2)各类厂商丰富行业解决方案,为中国平板电脑应用注入创新动力。两化融合持续推进,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支撑下,平板电脑在行业应用方面的潜力得到有效激发。消费电子、PC、通讯、互联网等各个行业的厂商纷纷加入到平板电脑产业。行业应用市场将成为各类平板电脑厂商未来掘金的沃土。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细分平板电脑市场,弱化同质化竞争,将成为有效的差异化竞争策略,也为平板电脑应用注入创新动力。

从国际因素看,全球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重心正在向中国转移。为了继续抢占中国市场,海外企业陆续改变原先不肯向中国输出技术的策略,通过在中国投资建厂,设立生产基地等方式与本土企业展开竞争。在这种情况下,要警惕国外企业进行落后产能转移甩包袱的情况出现。

随着平板电脑的快速发展,平板电脑在PC产业的地位将愈发重要,其在PC产业的占比也必将提升。从国际市场来看,2015年,全球平板电脑市场规模将达到490亿美元。但是就在2016年,据网络数据统计,对于平板电脑市场来说,已经成为了特别糟心的一年,就连卖的最好的 iPad 也出现了连续下滑的情况。因为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对平板电脑的发展前景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四、智能手机(1993-)

(一)智能手机的发展历史

智能手机是由掌上电脑(PocketPC)演变而来的。最早的掌上电脑并不具备手机通话功能,但是随着用户对于掌上电脑的个人信息处理方面功能的依赖与提升,又不习惯于随时携带手机和PPC两个设备,所以厂商将掌上电脑的系统移植到了手机中,于是才出现了智能手机这个概念。

1993: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款触摸屏智能手机Simon,使用Zaurus操作系统,只有一款名为《DispatchIt》第三方应用软件。它为以后的智能手机处理器奠定了基础,有里程碑意义。

1994年至今,高通公司已向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制造商提供了累计超过75亿多枚芯片。智能手机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诞生。

2002年,高通公司芯片销售创历史佳绩;

2007:第一代iPhone发布。

2008年7月11日:苹果公司推出iPhone 3G。自此,智能手机的发展开启了新时代,iPhone成为了引领业界的标杆产品。大屏幕平板手机(Phablet)逐渐成为主流。

2011前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用户约为7亿户。

2012年前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总数突破10亿大关,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2014年:出货量甚至超越小型平板电脑。

   (二)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

   智能手机同传统手机外观和操作方式类似,不仅包含触摸屏也包含非触摸屏数字键盘手机和全尺寸键盘操作的手机。但是传统手机都使用的是生产厂商自行开发的封闭式操作系统,所能实现的功能非常有限,不具备智能手机的扩展性。因为智能手机具有优秀的操作系统、可自由安装各类软件(仅安卓系统)、完全大屏的全触屏式操作感这三大特性,所以完全终结了前几年的键盘式手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平板电脑。

2013至2015年是我国智能手机换代高峰期。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销量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中国国产智能手机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产品利润率仍与国际知名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国产智能手机产业发展前景光明,但仍任重道远。

五、电子阅读器(2009-)

(一)电子阅读器的发展趋势

电子阅读器是一种手持离线的专门用于显示书籍、杂志、报纸和其他印刷品来源的书面材料的数字版本的便携式、低能耗、高分辨率的设备。某些电子阅读器也提供类似博客,网站,新闻推送等这些电子文档的访问。

电子阅读器重新定义了传统内容传播产业链的角色和规则。出版商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发行途径和内容格式,教材也日益拥有多种获取途径,包括开放的内容,图书馆租借,类似从校园书店购买的课文、文章、单独的章节,以及从商业零售商处购买。随着电子阅读器屏幕技术的发展将导致多媒体文本在电子阅读器中出现。

Ipad的出现预示电子阅读器的另一条思路,亚马逊公司也计划提供一个软件开发工具,将Kindle向平板电脑方向推动。这些趋势将导致多用途设备的产生,它包含一个学生所有的课本和课程资料,提供校园紧急事件通知或天气预报,还允许使用类似反向通道工具和远程讲座等教学应用程序。

平板电脑的声名鹊起和智能手机的急剧扩张,间接压缩了我国电子阅读器的市场规模,推动了大型电子阅读器企业间日趋频繁的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但是也促进了国内电子阅读器走向更专业更成熟的道路。2012年,我国的移动阅读用户是 3.6 亿左右,电子书阅读器出货量大幅下滑36%至1490万台。电子书阅读器需求快速下降反映了行业的一个趋势,单用途的设备在多功能设备面前失去优势。结合美国成年人14%的电子阅读器持有率,我国的电子阅读器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

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为了维持市场竞争力,电子书厂商会继续通过降低价格甚至亏本销售来吸引用户,但行业已经无法难以重现往日的辉煌,而且降价也令纯硬件厂商控制成本的压力加大。在国内市场上,以往动辄数千元的电子书阅读器如今也少见了。预计,到2016年,电子书阅读器市场比2011年高峰期下降三分之二。作为对比,2012年平板电脑的出货量将会达1.2亿台,到2016年达3.4亿台,只有手机销量能高出这一数字。

   (二)电子阅读器对纸质书籍的冲击

   电子阅读器正在改变包括教材在内的文本知识产权购买者和销售者的经济意义。虽然数字文本趋向于降低成本,但是目前对于转售还是存在限制。数字教材和课程包的发展对于传统大学书店以及州立图书馆这些典型的书籍仓储式场所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些文本——通常是那些没有版权的——已经提供了免费使用的数字版本,由于不需要特别的版号,因此为学生实实在在的节约了费用。数字文本更新很容易,还能包含一些高级的功能,如个人学习中的注释、超链接、交联、观点记录、交互式测验以及与班级其它成员分析、共享评论等。由于一个单机的电子阅读器可以存储大量的书、文章和课堂笔记,学生们就不再需要吃力的背着装下大堆课本的书包,或是在自己宿舍或公寓有限的生活空间里塞满打印资料。由于电子阅读器便携以及可调整字体大小,因此为残疾用户提供了额外的便利,一些阅读器还提供了文本到语音的转换功能。最后,电子阅读器是一个环保的选择,避免了成千上万的纸张印刷和运输途中所产生的污染。

   (三)电子阅读器出现的时代意义

   电子阅读器引领了内容获取的新模式,成为传统文本购买和再用模式的补充。电子阅读器打开了更灵活的内容聚合方式的大门,由此促进了信息的更新,对于非传统发行渠道文章的涵盖,也为高度定制化课程资料提供了机会。许多电子阅读器是书籍销售和许可证发放类商业公司的产品,随着制作和发布数字化文本成本的降低可以促使更广泛的传播。更多常规用途设备和电子阅读器的聚合预示着课程资源将越来越多的包含类似发声词汇、动画、协同批注和嵌入式视频等等这些特性。平板电脑式阅读器则预示着在班级交互中存在于导师方面的改变,与一个全体学生配备电子阅读器的班级交流,从互联网上选择交互地图、图形图表来阐述讲座观点。

   (四)与平板电脑和手机比较,电子阅读器具有的优点

第一,电子文本采用PDF,CHM,TXT等格式,允许用户在单个的设备上存储书库,做批注,在文本上划重点和设置书签,有类似传统纸质媒介的质感;

第二,采用LCD、电子纸为显示屏幕而不是液晶屏幕显示方式,无频闪,与普通显示器、TFT屏幕相比,对阅读者的眼睛伤害最小,续航时间可以达到 7-10 天,适合于长时间阅读;

第三,屏幕比一般的手机屏幕要大,阅读起来更加清楚和舒服,而相对笔记本来说体积小,重量轻,更便于携带;

第四,专业性强,功能单一,能让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更专注于阅读。支持字体放大缩小,可以像纸书一样做标注,做书签,手写记事,长时间待机。最适宜喜欢“深阅读”和纸质阅读的人群,而电脑特别是手机则更适用于“浅阅读”;

第五,可以直接从互联网上用低价购买及下载电子图书,并且有大容量的内存,还可以外接扩展卡,例如SD卡,CF卡,MMC卡或U盘,能存放100到几万本电子图书。可以说一本电子书阅读器,就是一个小型的移动图书馆,非常适合现代生活。

   (五)电子阅读器的缺陷

   和所有电子设备一样,电子阅读器易于损坏而标准的教材不会。尽管电子内容通常可以恢复,但是一个电子阅读器摔到路边将有可能成为一个毁灭性的灾难。相比书籍,电子阅读器更容易受到小偷的青睐,如果此时你所有的资料都在其上,那么丢失将是重大的问题。内容的跨平台兼容性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意味着可以从多个不同的独立供应商那里下载书籍。

(六)电子阅读器市场发展瓶颈

电子阅读器市场发展瓶颈是优质电子图书资源匮乏,许多读者因为看不到自己需要的内容而不愿意购买电子阅读器。资源匮乏主要是因为许多传统出版商担心发行电子版会对纸质版的销售产生较大冲击,以及电子版盗版猖獗会造成自己利益受损,从而不愿意出售一些高质量纸质书的电子版权。虽然“电子阅读器厂商早就意识到内容的重要性,汉王等厂商都曾通过在阅读器预装电子书,整合出版社内容资源来解决这一问题,但产业链最源头、最核心的版权被出版社牢牢地握在手中,而电子阅读器厂商又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让保守的出版社看到自己交出版权后所能得到的甜头,所以出版社仍然不愿意放开电子版权。

要打破制约我国电子阅读器市场发展的瓶颈,首务在于建设优质的电子书资源。这就需要完善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和版权保护制度,以提高出版商出版电子书和出售电子版权的积极性,从而推出大量的优质电子图书,来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购买电子阅读器。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制约了电子阅读器的普及。一是用户无法承受其较高的价格。二是电子阅读器的品质和功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三是许多读者对电子阅读器缺乏了解。四是我国的图书阅读市场还不是特别成熟。网上曾经有个关于国民阅读量的调查:日本40本、韩国11本、法国20本、以色列60本,而2011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4.35本。网上还有一项相关国家每年人均购书量的数据:以色列64本、俄罗斯55本、美国50本,而中国平均每人每年购书不足5本。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的发展正方兴未艾。地球资源到底还能承载多少激增的人口数量,以至于人类急切地要把探险的脚步迈向未知的外太空?降低成本、节约能耗、减少浪费、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一直以来,纸本书籍代表着古典与传统,但是在充分利用有限的地球资源的前提下,用更多的电子资源替代某些纸质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电子书时代,我们还需要图书馆吗?》

信息来源:微公号-湖州市图书馆 作者:Jason Merkoski 翻译:张远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6日

如果愿意,你可以到一个大学图书馆走走,去无人涉足过的角落转转,比如 19 世纪 70 年代的外国文学。芝加哥附近的西北大学有一座很棒的图书馆,如果在尘封的冷僻部分仔细查看,或许能偶然发现一些大理石封面的书,遗憾的是,这种装帧传统已经衰亡。老书散发出的古老芬芳霉味扑鼻、稍纵即逝,如此熟悉却令人伤感。

过时的Kindle或iPad闻上去绝不会这么怡人。就算有味道,也是发烫电吹风那样的聚乙烯气味。如果它们是白色的,上了年月后也会染上老化塑料混混沌沌的尿黄色。你在图书馆里找到的任何一本书都要比电子书阅读器更长寿。Kobo、Nook和其他电子产品的归宿是袜子抽屉和垃圾箱,或是在车库大甩卖、科技产品跳蚤市场上被处理。 Kinde 这样的设备虽然不愁销路,但是生命周期却很有限。尽管2007年时第一代Kindle需求强劲,5个小时售罄,更有人在 eBay上以4倍的价钱叫卖。但时至今日,我很怀疑第一代Kindle还能不能卖出去。市面上总是有更新、更好的设备,消费品公司深谙此道,设计产品时已经考虑到了技术的升级换代。他们在生产即将上市的设备时,已经在筹备替代品。

虽然阅读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数字化的电子书内容却可以永存。同样道理,一本电子书可以有近乎无穷个副本。尽管如此,本地图书馆仍然顽固地只保留一本书的几个副本,这是怎么回事呢?

图书馆每年有一笔固定的购书预算,无论是买一本书的纸质版还是电子版,都需要付费。也就是说,哪怕你借的电子书晚还了几天,照样要交罚款(或者,更人道的做法是,就算你还没有读完,电子书到时候会自动关闭,流转回图书馆,供另一位借阅者使用)。因为,在同一时间可以借阅同一本电子书的人数是固定的。

所以,即使电子书数量无限,理论上所有借阅者都可以同时下载一本书,许可条款也禁止这样做。没错,你仍然需要像纸书那样存一本电子书。好处是你可以随时随地查阅、下载借来的电子书, 再也不用跑图书馆了。

图书馆的预算一直不充裕,以后留给书架的空间将日渐逼仄,因为无论保存、重新装订、堆放、保护纸书,都耗资不菲。为了节省空间,节约有限的资源,图书馆会朝着“小型私有云 ”的方向发展,被储存电子书的硬盘所占据。

图书馆员可能会成为自己的“数字替身 ”,在网上对于该读哪本电子书、该使用哪一套电子百科全书给出建议。

没有了人与人的接触会怎么样呢?我们会向算法征询建议吗?如果图书馆员都外包到菲律宾的呼叫中心,你会欣然接受吗?我不会。我觉得我们终究会后悔。

我每次去最爱的新墨西哥大学图书馆,馆员们都热情地提供帮助。我喜欢人与人的接触,感激他们的嘘寒问暖,我相信我们应该努力接受、保护他们作为信息守门人、传灯者的关键角色。

对于数字图书馆员和数字图书馆的想法我有点不大信得过。或许是因为我人生中最美的那些年月都是在图书馆的书海里消磨的。纸书是我的真爱。童年时,每个周六下午我都在县图书馆度过,从麻省理工图书馆里学到的东西比从教授那里学到的还多。我的阅读兴趣如此之广泛,什么书都不在话下。小说、数学、历史无不读得津津有味。直到今天,我还会连着几个小时在图书馆的书架间穿梭,在地下书库里逡巡,寻找或有趣、或机密的书。图书馆里的发现乐趣没有什么比得上。

即便如此,当我家当地的图书馆终于提供电子书外借服务的时候,我还是兴奋不已。那天晚上,我的借书卡真正物尽其用,一口气下载了20本书。虽然选择余地很小——只有几万本电子书—— 我还是发现了充足的读物。我订了一个披萨,呆在家里读了一晚 上——不亦快哉!再也不用把从本地图书馆里借来的书装在皮卡后备箱里拖回家了,直接把书发送到Kindle时的便捷让我爱不释手。

我的眼睛里只有书。它们不是商品,而是向我诉说的深情声音。 一些书窃窃私语,一些书大声疾呼,一些书说着没头没脑的话。但我对它们说话的方式都格外留意,在你掀开封面、开始阅读之前,它们都沉静不语。

很高兴图书馆对电子书敞开大门,即便这会对它们的存在构成某种威胁,至少会威胁到它们目前的自我定位。它们的宗旨正在发生改变。数字内容迫使图书馆自我变革,这一幕10年前就在报纸身上上演了。今天的报纸要想生存,必须要为本地读者服务,刊登本地的广告,讲述当地的故事。地方报纸不再需要养一只调查海外事件的记者队伍,它只需盯着地方上的事。

图书馆也可以这样做。它们可以把本地期刊、历史文献、本地作者的书数字化,使之可以在线借阅,这就是它们继续生存的差异化之道。相反的,畅销书往往和当地没什么关系。这些更受欢迎的大众图书更适合进入一个全国性的集中式图书馆系统,由各地的图书馆提供资源。

目前之计,独立图书馆可以与提供电子书借阅服务的 Overdrive 公司签约,但由于预算原因,很多图书馆并未这样做。同时为读者提供纸质书和电子书是一笔不小的财务负担。我认为电子书采用速度越快,对图书馆越有好处,一些小型图书馆——通常是当地的一笔财富——也越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屹立不倒。

即便如此,随着电子书的大规模普及,过去不被重视的图书馆补充物——其貌不扬的流动图书馆——将会逐渐消失。在绿树成荫的夏日午后,作为和冰激淋车一样常见的街头风景,流动图书馆缓缓驶过,把图书馆里的书送到全国各地的小朋友手中。 在数字时代,很难看到流动图书馆的未来。流动卡车不太可能驶过街头,让孩子们把借阅的电子书下载到iPad mini上。

尽管流动图书馆即将停驶,图书馆自身的前途一片光明。作为抵抗零售商疯狂促销、潜在审查的一股力量。擦干净图书证上的灰尘,下载一些好看的电子书在 iPad 或 Kindle上读吧,现在正当其时。你应该有一张图书卡,是吧?我最近频繁使用借书卡,连上面 20 位条形码都记下来了。

我对本地图书馆爱得如此深沉,下次路过我说不定会给图书馆员一个拥抱。

目前看来,书籍会以数字形式永远存在,夹在电子书页之间的 “紫罗兰”也会一直芬芳在云端。只要电子书能跟得上文件格式变迁的步伐,副本数量足够躲过硬盘崩溃的厄运,未来就不愁没着落。

电子书革命让我们得以一劳永逸地认识自己。我们的文化可以免于灭亡的恐惧。哪怕华盛顿府上的《宪法》、《独立宣言》原件脆弱得不堪一读,数字版仍将永存。我们再不用担心文化损失。当然,前提是,未来不会出现数字时代的匈奴或汪尔达人——专门攻击图书馆数据中心、将清除电子书作为首要目标的病毒。

当你随时随地拿起手机动动手指、面对电脑点点鼠标,输入几个关键词就能秒获千万里以外的各种信息,通过复制、粘贴、录入、修改可以顷刻成文,再利用互联网瞬间就能把自己的智慧结晶传遍世界每个角落。试问,你还会愿意埋首在茫茫书海中,用几天甚至几月的时间去翻动那些落满了灰尘的纸张,最终却可能落个一无所获而懊恼不已吗?

进入21世纪,不懂得使用现代电子技术辅助学习工作的人在职场几乎寸步难行。试想如果离开了电和电子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秩序可能产生的重创,恐怕不会亚于彗星撞地球的后果吧。形势严峻不容乐观,当下,我们思考传统图书馆会不会伴随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走向消亡,就如同我们担忧未来世界的机器人会不会完全取代人类一样。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失业人员激增与机器工业和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制造机器替代繁重机械的人力劳作,机器反过来又异化了人类的劳动。

得失之间,谁能判得清输赢?

如果不得不放弃古典与传统,那么现代与时尚又该是怎样一副模样?风物长宜放眼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校园外、国门外的那些大学图书馆,他们是怎样应对现代科技的挑战的。

《图书馆的存在与消亡》

信息来源:微公号-图书馆学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1日

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出现和发展之初,就有图书馆届人士认识到这种东西将成为图书馆的掘墓人,图书馆危机论和图书馆消亡论的唱词就一遍遍被人提起。最近又出现了“2050,图书馆尸检报告”。

首先,谈论图书馆必须要把公共图书馆和高校、科研机构内的图书馆分开谈论,这两种图书馆存在的目的不同,社会效益和作用也完全不同,在将来,公共图书馆和机构图书馆的未来会有很大的不同。

公共图书馆是为公益目的而出现的,在书籍和知识都属于贵族才能享受的年代,公共图书馆成为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在围绕知识的堤坝上豁开一道口,让知识汩汩流出,让下游的平民能够自由的获取知识和信息。公共图书馆的根本属性是公益的自我教育环境。只要有一天这世界上的知识和教育没有实现共产主义,没有实现按需分配,如自助餐一样随意自取,公共图书馆存在的基础就不会动摇。在当今的中国,根本无需考虑公共图书馆的存亡,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调节功能已经被当局逐渐认知,随着经济的发展,为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公共图书馆的投入一定会逐年增大,馆舍面积增多,分布更广更密,覆盖范围从城市走向乡村,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少年儿童、老年和知识弱势群体。曾经有一个人对我说,图书馆现在都没啥用了,谁还去啊,谁也不缺那几个钱买书。我回答:图书馆不是为你这样人服务的,公共图书馆是为知识弱势群体、经济弱势群体服务的,你买的起书,你有科研经费,你在网上点几下鼠标书就送来了。可是,还有那么多打工买菜的比你更需要知识,需要教育,他们的孩子下学后需要一个向上的环境引领,可是他们买不起书,他们没有能力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知识环境,但是图书馆能够为他们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永远也用不着考虑生存还是灭亡,而是要面向低端人群提供更贴心的更实用的服务,争取政府更多的经费投入,争取更多的企业慈善赞助,让图书馆星罗棋布,深入到乡村、深入到贫困社区,让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大学图书馆和科研机构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是两种完全截然不同的事物。大学图书馆和机构图书馆是为了高校、企业、机构的知识管理而存在的,是为了知识企业的知识存储、加工、再利用而存在的,是知识生产流水线上的一道环节。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知识创新型企业图书馆的存废在于这些机构的知识生产流程的改变,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会怎样影响和改变知识生产流程。

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图书馆扮演的角色是知识收集、管理、分发和传播的角色。图书馆的存在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信息获取的不便利。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这一现状,用户无需移动身躯亲身前往图书馆,只需要在电脑上点击鼠标就能获取信息,而信息技术内在的挖掘和计算能力,使得用户在电脑前就能够获得比以往图书馆所提供更为便利的信息。显然图书馆从业人员早就敏锐的意识到了这些,因此希望自己的服务能够从简单的信息提供,向更高更智能的形式发展。学科馆员制度应运而生。以我所见,学科馆员制度就是图书馆积极适应环境改变,当知识生产过程的底层生存环境不复存在时,积极沿着知识生产环节链条向上移动,以寻求生存空间的做法。其实,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智力含量低的工作会被技术代替,图书馆之所以发生生存危机,就是其过多的依赖于环境中的信息壁垒,当壁垒不复存在时,低智力含量的工作注定要被吞噬掉生存空间。

机构图书馆究竟能不能够继续存在,与机构的定位、发展方向、发展阶段有极大的相关。学科馆员制度在很多层次较高的科研型机构发展较好,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这些科研机构的科研分工更细,只有更细的科研分工才能产生学科馆员的生存空间。一些国外的大学图书馆已经与学校的出版机构、网络中心等合为一体,这说明在知识生产链路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图书馆扮演何种角色,提供什么功能是知识生产的整体需求决定的。

尽管高校图书馆的前景未明,但是有几点仍然是可以确定的:

1.作为学习场所的图书馆不会消失,即使所有的信息都数字化,高校仍然需要一个作为学习中心的物理场所,这里是研究者和学习者们交流的中心,人们来到这里不仅仅是为了寻找信息,也是为了寻找同伴、寻找学习研究的氛围

2.图书馆,不管将来它被称为什么,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仍然是学生,即使在信息技术非常发达的未来,图书馆仍然需要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搜罗和利用的技巧培训,国外有些大学图书馆甚至提供网页制作的简单培训,未来的图书馆可能会成为信息基本技能培训中心;

3.只要我们还是人类,我们就有弱点,我们就需要协作,现代社会的分工方向是越来越细致,越来越专业化,在科研协作的链条中,必然存在知识情报的搜集分析、知识情报的管理这样的工作,但是,这项工作将由谁来完成,是不是必然是图书馆,那就要看具体的演化环境了。像封建王室这种必然消亡的事物,不也在很多国家仍然存在,并且起到一定的作用吗?

最后一句话,图书馆是为用户存在的,图书馆不是为图书馆员存在的。图书馆员是为用户存在的,图书馆员不是为图书馆存在的。机构图书馆员要努力在知识的存储、利用、加工和再生产的链条中寻找生存空间,找准用户的需求,努力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而不是自怨自艾的要求谁来多看自己一眼,抱怨自己的价值被忽视。机构图书馆的存废,不意味着图书馆这种事物的存废,而仅仅是企业和机构内部知识生产链条的结构变革,人才培训教育方式的变革,谁也用不着为此慨叹。作为公益事业存在的公共图书馆并无消亡的风险,其目光应该更多地关注低端弱势群体,起到积极的调节社会的作用,才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上文提出办学层次较高的大学图书馆应当建立学科馆员制度,通过对图书馆内部知识存储、利用、加工和再生产链条的结构更新改变对内和对外的人才培训教育方式,针对用户需求,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服务。

那么,读者朋友,你是否了解高校图书馆的组织架构和人员配备情况?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担任图书馆员?你们学校里的图书馆员都在做些什么工作呢?国外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能不能完全照搬到国内的大学图书馆里来呢?带着这样几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以下几篇文章,或许能助我们解开谜团。


关键词:信息参考2016年岁末特辑(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