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淄博职业学院图书馆!

信息参考2016年第5期(下)

时间: 2016-09-29 15:45:18     来源: 淄博职业学院图书馆 访问次数:

编者按:

何谓学术造假?学术造假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的学术腐败行为。学术造假首先是一种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表现,是一种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产物。

高校学术不端甚至失范,究其成因,察其表现,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处理学术不端事件,可能牵扯到诸多既得利益,包括学校排名、申请课题、争取经费,甚或会影响到学校形象和领导政绩;

二、经费指标、课题指标、论文指标、专利指标等各种不合理的量化指标,使高校学术的整体环境比较浮躁,名利诱惑之下,导致学者抛弃学术道德和师者良知,出现论文抄袭、搭车署名、编造教材、垄断学术资源、侵吞科研经费等不端行为;

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监管制度缺失和执行不力,为学术造假打开了方便之门;

四、官本位的教育体制使科研、教育机构的学者成为“学官”,学术腐败导致官场腐败,官场腐败包庇学术腐败;

五、其实质是大学精神的缺失。

要治理高校学术造假,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高校在考察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的同时,要加强对其道德品质、学术作风的要求,树立“学术荣辱观”,约束和规范学术造假行为;

二、应严格执行现有法律规定或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法律性规定,要加强学风建设,使学术回归理性和尊严,重建和弘扬大学精神;

三、改革高校行政化体制,改变高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不平衡现状。提高在一线从事科研教学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待遇,将科研、教学人员的待遇与行政职务、级别脱钩,建立适用于科研、教学人员的待遇体系。

职称评审临近,本期《信息参考》撷取了几篇文章,期待政府能够遏制学术造假顽疾,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

《高校整治学术不端办法9月起实施 能否遏制学术造假?》

《如何保障学术创新》

《学术考核应使人“从其大体”》

《莫把“论文造假”归咎于论文考核》

《学术造假: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学术腐败让中国学界恶名远播》

《给我一篇假论文,我能骗倒半个地球》

《作弊造假又岂止是发生在运动场上?扒一扒那些学术造假事件》

《高校整治学术不端办法9月起实施 能否遏制学术造假?》

信息来源:新华网 作者:微信公众号-专家大院 时间:2016-09-01

9月1日起,《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正式在全国各高校施行。这是教育部首次以部门规章形式对高校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作出规定,受到社会关注。这一“亮剑”举措,能否遏制学术造假顽疾,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值得期待。

预防惩戒并重,认定六类学术不端行为——剽窃与抄袭为学术不端

此次教育部出台的办法,从教育与预防、受理与调查、认定、处理、复核、监督等多方面进行了制度设计,总体来看具有三大亮点。

亮点一:明确高校是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主体

办法中规定,高校应建设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建立由主要负责人领导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完善本校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规则与程序。应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风建设方面的作用,支持和保障学术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调查、认定学术不端行为。

亮点二:健全教育与预防体系,首提建立学术诚信记录

办法中专门设置了一章“教育与预防”,要求各高校开展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的教育、培训,完善知识产权查询制度和学术规范监督机制等,还明确指出高校应“遵循学术研究规律,建立科学的学术水平考核评价标准、办法,引导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潜心研究”“建立教学科研人员学术诚信记录,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岗位聘用、课题立项、人才计划、评优奖励中强化学术诚信考核”。

亮点三:认定六类学术不端行为

办法将六类行为认定为学术不端,包括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研究成果;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或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等;买卖论文、由他人代写或者为他人代写论文等。违反其他根据高校或学术组织、科研管理机构制定的规则,也属学术不端。处理方式上,规定高校应结合行为性质和情节轻重处理责任人,包括通报批评、终止或撤销科研项目、撤销学术奖励或荣誉称号、辞退或解聘等。此外,还专门规定了异议与复核等程序,以确保“勿枉勿纵”。

造假屡禁不绝,查处困难重重——在学术不端行为中,最常见的就是论文抄袭和造假

据了解,针对学术不端行为,教育部近年来出台了《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系列指导文件。但此次,高校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依据由规范性文件上升为部门规章,其背后映射出的是我国学术造假频发的严峻形势。在学术不端行为中,最常见的就是论文抄袭和造假。“论文抄袭”“花钱买论文、发论文”……造假愈演愈烈,甚至形成黑色产业链。许多高校教师指出,其根源是,发表论文成果是目前我国高校评职称、申请课题、报奖项的必备条件,“论文门槛”由此造就了需求巨大的市场。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此前坦言,尽管教育部及各高校对学术不端一贯“零容忍”,但实践中仍存在“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依据不足、工作机制不完善、调查处理程序不规范、不同高校处理标准差别较大”等问题,极大制约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治理。相关高校专家认为,此次出台的新办法对学术不端的预防和查处都作出相关规定,使高校在实际操作中更有章可循,有据可循。“原来的政策是规定你要怎么样,现在是明确规定不能做什么,什么行为是属于学术不端,这样高校就可对比哪些方面符合造假或者抄袭,为认定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依据。”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昌增益说。

加大造假成本,完善治理体系——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是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兴旺的基石

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是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兴旺的基石。高校整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新规,必将对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之人形成震慑。但同时也要看到,治理学术不端行为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源头上抓起,加大造假成本,进一步完善学术治理体系,建立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认为,学术不端问题复杂而隐蔽,如仅凭行政手段来查处,可能很难发现问题。在国外,学术问题一般由同行来解决,依靠学术诚信体系和学术声誉制度,由同行建立学术共同体进行监督和评价,使造假行为较容易被发现。他建议,可建立由学术同行组建的全国性学术共同体,其中包括学术监督和学术评价体系,将学术共同体、学术声誉制度及行政力量结合起来处理学术不端问题。“今后一旦有人违反规则,涉及学术诚信问题,就面临在学术共同体里被驱逐、在高校被解聘的风险,提高造假成本,惩罚效果会比较到位。”

《如何保障学术创新》

信息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历史学教授罗志田 时间:2013年11月1日

学校多特立独行之士,则学生受益;刊物有“非常可怪”之论,而学术自新

前曾说到,我们的学术有可能变成被程序控制的仪式和表演。例如我们的学术会议,就已相当仪式化——人们从四面八方走来,集体合影,分组限时发言(通常15-20分钟),简短评论,几个发言后略作问答(一般不超过30分钟,且常因前面的发言人不守时而缩短)。数次重复后,大家又走向四面八方。这样的安排,几乎不可能有实质性的辩论和交锋。平庸的空言套话,既少见质疑;真有创获者,也难得欣赏。仿佛螺丝钉旋入了名为“学术”的程式,彼此行礼如仪,来去匆匆。学术评审亦然。坚持的是程序,却忘了学问的目的。台北报纸最近说,有位大学者以为现在政府中人都成了“路人甲”,大家以客自居,缺乏主人翁意识。其实我们的学界也相似。现在若环顾四周,似乎没有多少人满意学术的现状,却很少有人愿意去改变这现状,通常也并不支持别人想要改变的尝试。

现在防弊的举动层出不穷,把常规学术活动参与者都视为“犯罪嫌疑人”,致使很多人不得不力图自保。例如某大学规定,进人试讲的程序,必须有纪委和工会参加。其或许意在保护,却也明显透出不相信当事人能秉公处理之意。某次我对该校一位教研室主任说,若视学校为自己的,则进任何人,三五年内必有表现,众皆可见。倘勉强进人,程序再“合法”,都是造孽;若并无后门,问心无愧,则具体程序是否“合法”,应不是问题。自己真正心安,才是关键。那是一位很不错的学者,我本意在鼓励,结果他却立刻怀疑我在影射其开后门。世势逼人至此,真不知成了什么世道!

问题不在这些当事人,而在于是什么使他们如此战战兢兢。清季朝廷曾连下谕旨,饬京内外大臣保荐御史,但若保人不适,则将原保大臣一并从重惩处。用袁世凯的话说,即“进贤之赏未定,而误举之罚先严”,自难有人响应。不啻欲人荐贤,而自塞贤路。今人即使不做“路人甲”,也很少有人愿意“代人受过”。然而,若学校进人、刊物用稿都先考虑程序的正确,以防备可能出现的上级机关检查,当事人固可自保,又何有于学问?

我历来反对在学术中实行以多取胜的大民主,而主张实行透明公开的少数负责制。进人虽不必一两人说了算,但三五人、五七人即可。由几位公认学问不错的人充分讨论,实行记名投票。当事人问心无愧,承担做出决定的责任,直面时间的考验。这样的抉择当然不能保证总是正确的,但相信总比大民主更能选拔出优秀的人才。盖能使多数人接受的,多半是四平八稳之辈,做着随大流的学问。这样下去,维持现状都不易,还谈何创新!

现在人人都说创新。以前我觉得,创新之于学术,正如饮食之于人生,全勿需提倡。故当听到“创新型”的提法时,还略有些担心——若全民都去创新,会不会动摇了文化的根本?不过现在明白了,学术社会的惯性和惰性确实强大,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学术生态。对于创新,还真不能不提倡。例如,能担任各学刊审稿人的,多半是有些成就和资历的人。这些人也往往更倾向于维持既存格式,不易接受新的思路,甚至不同的言说风格。怎样使有突破性的好稿,不被眼光固定的外审专家所毙,恐怕是今日实行专家审稿制刊物的一大难题。

如今都知道发展是硬道理。办刊的目的,就是要使学问发扬光大,而不仅仅是守成。办学亦然。学校多特立独行之士,则学生受益;刊物有“非常可怪”之论,而学术自新。任何规则,都不可能有百利而无一弊,最好能鼓励而不是遏抑后来者创立新说。若习惯了定于一尊、祖述一家之言,就不易认识到学术的多样性。须知学问从来不单一,鸟多才见树林之大。学术是天下的公器,这公器要大家维护,包括作者、编者和审稿人。一位重要刊物的主编私下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学术共同体意识的养成。我想,还需要认识到这学术共同体是“我们”的,要靠人人自己维护,不能像“路人甲”一样旁观。同时更要记住这是“学术”共同体,不要仅维护了共同体,而忘了学术。

《学术考核应使人“从其大体”》

信息来源:南方周末.自由谈 作者:四川大学教授 王东杰 时间:2016年2月21日

世上有大人,有小人。孟子云:“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小体,比如耳目之官,因为无思无识,动辄为外物牵引而去;“大体”指人所独具之心,“心之官则思”,有思斯有得,有得斯有立,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而先立其大也不只是立志,立志不难,难的是坚守。孟子又有牛山之喻:牛山之木虽美,而经刀锯斧伐,牛羊食啃,也只能剩下童山濯濯。若据此以为此山未尝有丰林美木,这又岂真是牛山本貌?草木如此,人性亦然,虽有仁义根苗,不知将息养护,反而戕贼不已,而又欲其成高才大圣,岂非南辕北辙,去而日远?

因此,比立志更重要的是养志。养志又有两种,一是自身的修为,“操之则存,舍之则亡”;一是外界的诱导:有师友挟持、社会激励,可使顽者廉而懦者立。这两种方式,第一种最近根本,第二类却更切实际。须知,天纵之圣,矫矫出群,毕竟是凤毛麟角,多数人乃是中人资质,可退可进,端视环境而然。环境不同,便有不同面相发荣滋长。尤其当一个人成长初期,心志未稳,要全然自作主张,不为外界所动,岂不戛戛乎难哉!事实上,一个社会里“大人”的有无及多少,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存在一个鼓励人“从其大体”的环境。

学者似乎与众不同。至少孟子曾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但老实说,这也还是一个“理想型”。学者不乏志向高远,然而有志未坚,不能化众,反为众所化者,并不稀见。但普通人虽自己没有恒心,却还是期待有人超凡脱俗,起点表率作用,即使令人望风兴起,也给世界一些希望。而无论各种社会,来承担这份期望的,总是知识分子。一面要为人表率,一面却离众人不远,怎么办?此故前人有“养士”之说。士亦须养,养其气,养其志,养其廉耻之心,养其开远之境。养士不止为读书人,为的是整个社会。

养士,既有积极办法,又有消极办法。积极的,给予物质或荣誉褒奖;消极的,不过是少加干预而已。说起来,当然是积极办法难而消极办法易。但实际未必然。今日多数学人的收入水平,较之二十年前,已是突飞猛进;而即使当年最困窘的年代,照样有人一意问学,目无旁骛,未尝计算盈亏利害,更何况今天?因此,积极办法至少不算紧迫,而真正的危机反在消极方面,其流风所被,每于不动声色间移人心性,许多恶果恐怕二十年后才看得清。

我有此感想久矣,最近看到某所高校某个学院的年终考核表,更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份表格内容丰富,从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到科研项目、论著发表,以及公共事务参与,无不包揽。其风格细腻,略举“公共事务参与”的几项细目,便不难见其一斑:全院大会、研究生招生考试阅卷、学院党建及宣传、工会活动(运动会、篮球赛、拔河比赛、健美操等)、学生开学与毕业典礼,每项均须列明参与次数和具体内容。且不说健美操或拔河比赛,和一个学者本业有何关联;我最觉为难的是,一个人可以终日勤勤,忙于公务,但是否能将全年工作巨细不遗,填报在案?果然,面对这份表格,大部分人都不知所措;然若无法申报详明,就直接影响全年收入。

应付这类考核,其实也很简单,只要随身备一手册,做一事便记一条,年终结算,定然可观。但如此一来,学者的心思是工作,还是记录工作?事实上,很多高校教师都会主动做些“工作量”之外的工作:与学生交流,带学生读书,开办讲座,外审论文,不一而足。这些工作并无报酬,也未必获得奖励,再详尽的考核也难将其全部涵盖,而大家依然乐此不疲,不过是尽到学者本分而已。而一旦将工作全部量化,直接跟收入挂钩,结果必是多做多吃亏,还有多少人愿意继续从事这类费力不讨好的工作?说穿了,这类考核机制,只能鼓励锱铢必较的习惯,一个人在此氛围中熏习既久,即使不愿“从其小体”亦不可得。更重要的,它对中国学术的影响是致命的:真正的学者都明白,斤斤计较的人绝难做出原创性成就,因他不愿把精力投放在那些看似与利益无关的问题上,而带来人类知识突破的往往正是此类问题。也许,制定这类考核办法的人员,仅仅是因这样做比较便于“管理”。但须知功令所注,世风必随之而转,有司一举一动,皆应计及长久。学术管理的最好办法,还是不管。做学问是学者的事,管理者既不必也不能越俎代庖。若不能施加援手,至少不要施以斧斤。如此则幸甚。

《莫把“论文造假”归咎于论文考核》

信息来源:人民网 作者:顾骏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时间:2015年7月10日

最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159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2.2%的受访者指出现在人才评价“唯论文化”现象严重,69.1%的受访者认为职称评审中对论文数量的硬性要求不合理,66.4%的受访者呼吁改变人才评价“唯论文化”现状,让职称评审回归职业本质。从数据上看,“民意”一边倒,论文考核似乎成了过街老鼠,但仔细看看,调查本身毛病不少。在职业生涯中最可能遭遇“论文考核”的是“研究生学历的人”,只占了6.5%,而很少甚至根本不会被考核的“大专或高职”及以下的却占32.6%。考核不考核论文,与他们中的许多人何干?他们的想法到底有没有合理依据?按照网民年龄的大致分布,这些“高学历的人”可能还在学校念书,根本没有经历真正的“论文考核”,充其量不过就是学校要求在读研期间必须有论文发表,因此可能正处于“论文造假高发区间”,他们对论文考核的褒贬,有多少不过是出于个人好恶?

论文及其考核从来就是一件专业活,不仅不写论文的圈外人闹不明白,就是被人逼着写论文的人也不一定明白,所以才会抄袭、作假或者抱怨。论文本质上是个人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除非从来不搞研究,一点没有想法,否则怎么会做了好多研究却写不出论文呢?“工作太忙”根本不是理由,因为越忙越需要研究,研究越多,体会也自然越深,如此有材料却表达不出来,除了实在不会写作,那就只有怠惰可以解释了。不用论文来考核一下,怎么知道你工作用心不用心,创造力有多高?

关于论文造假,“60.0%的受访者归因为当下学术评价体系盲目追求论文的数量和级别,58.0%的受访者归因于论文与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挂钩,44.1%的受访者认为论文造假源于学术氛围腐化,33.4%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论文评审制度不科学,15.4%的受访者指出写论文评职称的人往往没时间搞科研”,更是完全的皮相之论。怎么不见归之于“个人和社会诚信缺失”的?从“地沟油”到“网上假货”,奸商唯利是图永远是第一个原因,难道在论文造假上,当事人都清白无辜得像一张白纸?固然,迫于考核压力而造假的不在少数。但一则并非所有遭遇考核压力的人都去造假了,就像并非所有生活困难的人都去违法犯罪了,个人如何选择摆脱压力的方式,肯定同个人的道德水准有关,不能无条件宽宥犯错个人的责任。二则面对压力只能采取“造假”逃避的个人多少在能力上有不足之处,别人做得到的,他何以做不到?差距不就出来了吗?这份调查报告及其调动的“民意汹汹”,其实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痕迹。中国人自古相信“做者不说,说者不做”。会表达的说去写去,干活的人只管干去。其结果之一就是那么多创造发明,因为工匠们既不会说,也不会写,最后失传,更无法形成有逻辑体系的理论科学。传统文化的重大缺陷及其深刻的历史教训,难道不应该引起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强国梦的中国人的自我警醒?

论文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论文则是万万不能的。总体上,多些论文总比少了好,有了数量,有了写论文的习惯,再去提高质量,改进写作能力,才算有了基础。工作不动脑子,既没有想法,写不出论文,还一个劲地抱怨,甚至造假之后还振振有词,那才叫毫无道理。

《学术造假: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信息来源: 四川法制报 作者:肖武 时间:2015年7月15日

近年来,我国学术环境存在浮躁现象,一些科研人员在名利的诱惑面前心态失衡,弄虚作假现象较为严重。学术丑闻频频曝光,学术腐败已经蔓延到多数的学术领域。有专家指出:大学要争排行,一般很难对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的审查,如果不立法明确学术造假者法律责任,加大对学术界弄虚作假处罚力度,将会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学术环境存在浮躁现象,一些科研人员在名利的诱惑面前心态失衡,弄虚作假现象较为严重。学术丑闻频频曝光,学术腐败已经蔓延到多数的学术领域。有专家指出:大学要争排行,一般很难对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的审查,如果不立法明确学术造假者法律责任,加大对学术界弄虚作假处罚力度,将会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创新能力。近日,一名旅美韩国科研人员因伪造实验数据,被美国联邦法院判刑57个月,3年监外监视,罚款720万美元。因学术造假就导致牢狱之灾,刑罚还如此之重,消息一出,便引发我国舆论广泛关注。有专家认为:同样的学术造假行为,在国外被供职单位免职,也永久失去了受赞助的资格,情节严重者甚至入狱。而在我国,对此却一直停留在学术道德与“内部处理”层面,处罚一直轻描淡写,一些大学不仅没有严厉制裁造假者,还继续委以重任。我国要成为一个创新大国,必须立法遏制学术造假行为。

观点——专家:对学术造假应“入刑”

学术造假是非常恶劣的行为,必须予以严厉的制裁,应该运用道德、体制和法律三种手段,防范和惩治学术造假。在我国,学术造假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评价体系不合理和学风道德出现了问题。在评价教学、科研成果时,不能仅以论文数量为依据,对业绩考核、科研奖励、职称评定等实行量化管理,不科学合理评价体制,加剧学术界急功近利心态的蔓延,使剽窃和粗制滥造之风愈演愈烈。针对学术造假的不同表现形式,有专家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由学风不端导致的学生教师急功近利的行为,如论文抄袭、搭车署名、粗制滥造编凑教材等;第二类是利用职务职位和社会影响力占有学术资源,如垄断学术资源、甚至侵吞科研经费等;第三类是指从法律讲,对知识产权、著作权和发明专利等构成了侵害的行为。对于第一类行为,应当侧重从规范学术道德方面予以引导,而对第二类和第三类行为,则应执行现有法律规定或有立法,包括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等,约束和防范学术造假行为。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关于惩治学术腐败》建议。建议由教育部牵头,科技部、中科院、社科院协助,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共同研究起草惩治学术造假的政策法规。其中包括学术造假的界定、界定的专门机构、惩治的机制机构、惩治依据、惩治方式、惩治力度等内容,为进一步将学术造假行为“入刑”立法做好准备。

资料——国外:学术造假有牢狱之灾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前助理生物医学教授韩东杓,其研究小组发现兔子体内产生艾滋病病毒抗体,被学术界认为是重大成果,也因此获得美国卫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1000万美元研究经费。2013年1月,另外一个实验室证明兔子血清中所含抗体为人类抗体。学校立即启动调查,确认韩东杓将人体免疫球蛋白G注入兔子血清伪造实验数据,韩东杓被校方辞退。美国负责调查NIH基金学术不端的科研诚信办公室,禁止他在未来三年接收联邦基金资助。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美国《联邦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政策》规定了三种行政处罚方式,其中最重的是终止资助、禁止申请国家课题项目。换言之,韩东杓所受惩处是研究诚信办公室对普通造假骗资金行为所给予的最重处理。然而,事情还未结束。2014年6月,韩东杓因伪造研究数据、提交不实报告以获得政府资助等联邦项重罪被起诉,最终获刑57月,罚款720万美元,出狱后3年的管制。“艾滋病疫苗有很大的社会需求,韩利用这种期盼心理以欺诈手段浪费了数以百万计美元的纳税人资金,他必须坐牢,以儆效尤。”检察官尼古拉斯·克林菲尔德说。

因学术造假遭遇牢狱之灾的韩东杓案并非孤例。2006年,美国伯灵顿市佛蒙特大学医学院的副教授艾里克·波赫尔曼,因申请NIH基金使用了虚假数据,被伯灵顿地方法庭判刑1年零1天;2009年,科隆检察机关公布了德国近100名涉嫌学术造假的教授名单,指控他们为不合格学生获得博士学位提供方便,众多教授被判处3年半有期徒刑,韩国黄禹锡干细胞造假事件。“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不但被解除了教授职务,还因欺诈、挪用公款罪以及违反《生命伦理法》等,被判处有期徒刑18个月、缓期两年执行。

链接——我国学术造假“榜上有名”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曾发表了有关论文撤销的研究报告,因造假或者被怀疑造假而撤销下来的论文所占的比例相当于过去20年的十倍。一项数据表明,英出版商撤销的造假论文中九成属中国学者。一个论文收集网站arXiv具有文本检测功能,在其1991年至2012年共收集的75万篇涉及数学、物理、计算机等领域的论文中,6372名中国作者中有688人被标记抄袭,比例超过10%,而注册作者数最多的美国,26052名作者中涉嫌抄袭的比例为4.7%,同为工业发达国家的德国则为3.2%。2013年4月,英国大型学术医疗科学文献出版商现代生物出版公司撤销了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这些论文出现“伪造同行评审的痕迹”,并暗示问题只是冰山一角。中国科技部曾组织对科研造假行为进行调查,根据《自然》杂志,在调查涉及的中国6家顶级研究机构的6000多名科研人员中,大约1/3承认有过剽窃、造假行为。由武汉大学进行的调查更估计,我国买卖论文等造假行为的市场达到数十亿元。根据中国国情研究会统计,每年网上揭露的国内学术造假事件大约有100起。某年204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立案调查学术不端案件中,受处罚的共有318人次,其中终止撤销项目的有100人次,69人次受到书面批评,58人次受到内部通报批评,19人次受到国家自然基金委“最严重的处罚”——通报批评,也就是网上公布,更不用说到法制层面。

《学术腐败让中国学界恶名远播》

信息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南方周末编辑部时间:2010年4月8日

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撰文,指清华大学教授汪晖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抄袭,一下子引发了一干著名不著名的学者、非学者的大讨论。学术腐败,中国民众早已不陌生。最近的比如一篇医学论文二十几个人连续抄了几轮,比如《晶体杂志》一下子取消了井冈山大学70篇造假文章……学术腐败正在毁掉中国学界的声誉,整治学术腐败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 正方:抄袭、剽窃、造假……学术腐败,中国有,欧美国家也有,谁有资格笑话谁?要考虑到中国正处于转型阶段,各个领域都会有失范现象存在。这是一个成长的必经阶段,发展中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就好。

◆ 反方: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相当于中国卫生部)下属的科研诚信办公室,从1994年至2001年间,共对106个学术不端的科学家做出处罚,平均每年十来个。看看中国吧,民间倒是有打假网站每年都要揭露出一百多起学术不端,不过被揭露的大多安然无恙。更何况民间揭露的不用想都知道只是冰山一角。如果说发达国家的学术腐败是瑕疵,中国的已经是溃疡了。

◇ 正方:今天的中国,比学术腐败要紧的事情多了。而且官方也认识到了学术腐败现状的严重,2009年3月,教育部发出通知,对7种学术不端行为表示“决不姑息”,制度建设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不可能一蹴而就。

◆ 反方:几个通知、文件能解决,母猪都能变仙女了。中国学术腐败猖獗,首因在于腐败成本低。在美国如果有学术不端,小则申请不到研究经费、丢教职,大则学术生命就此终结。中国则不然,而且中国的情况是,地位越高、权力越大,腐败成本越低,被揭露后越安然无恙。上梁不正下梁歪,半斤八两,谁能追究谁?所以,要整治学术腐败,必须引入学术死刑,一有腐败,让你永世不得翻身,乱世就要用重典。◇ 正方:反学术腐败是一个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仅仅靠制度执行是不够的。学术腐败是学术道德问题,道德问题只能道德解决,目前整个社会的道德诚信机制都有问题,学术道德、学术诚信问题只是一个子问题,因此中国学术腐败问题的解决,长远看依赖于中国社会道德诚信问题的解决。

◆ 反方:在一个良好的学术制度之下,也会有学术腐败,这样的腐败可以归结为学术道德;但在制度都不健全甚至糟糕的情况下,学术腐败就不能简单归结为道德,而是制度性腐败。就好比,一个人偷可归结为其道德,一大堆人都偷,而且习以为常,不以为怪。所有人的道德都有问题就意味着制度出了问题,而制度问题只能制度解决。

【点评者说】学术圈被誉为良心的最后庇护所之一,遗憾的是它似乎也沦陷了。中国学术制度问题,根本在于学术行政化、学界官场化。学者们的主要心思不在学问上,不抄、不造假,哪里有成果?在中国反学术不端机制执行上,引入“学术死刑”和“赏金反腐”,听起来是可行的。可问题是,目下在“自己调查自己”、“自己监督自己”的机制之下生活得很惬意的学界众生,有什么动机来革自己的命呢?

《给我一篇假论文,我能骗倒半个地球》

信息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李慧翔时间:2013年11月7日

“恭喜,你的论文已被我们录用。”2013年7月4日,非洲生物学家Ocorrafoo Cobange先生收到了这样一个好消息,在投稿两个月后,他终于收到了《自然生物制药》杂志的发稿通知。多年来,Cobange先生在坐落于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的Wassee医学研究所工作,研究一种青苔提取物所具有的抗癌性能。《自然生物制药》杂志号称是“经过同行审议,提供高素质论文的学术杂志”,其审稿人是来自各国大学的制药学教授。能在这样一本具有相当学术地位的杂志上刊发论文,想必Cobange先生的心里,已经乐开了花。

但显然,并没有人为这个好消息欢呼,因为根本不存在生物学家Cobange这么一个人,所谓在厄立特里亚的医学研究所也是子虚乌有。事实上,这篇“钓鱼论文”的真正作者是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John Bohannon。在过去的10个月里,Bohannon用假名、假单位和假论文——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任何评审者,只要拥有高中水平以上化学知识,并能读懂基本的数据图表,就应该能立刻看到论文的问题,它的实验缺陷得一塌糊涂,所有结果都毫无意义”——投给了全球304个开放出版期刊(Open Access)。然而,超过一半的期刊接受了这篇文章。在304家期刊中,有157家表示接受,录用率近52%。一些刊物提出修改意见,但大多限于论文格式与语法问题。只有36家杂志的审稿意见提及稿件的内容,有16份评稿意见认为论文很糟糕,但还是决定录用。

这篇“骗倒半个地球”的论文,究竟写了些什么呢?Bohannon做了精心准备。首先,他专门写了一篇“粗看起来可信的普通论文,但其中有严重的错误,让合格的评审者很容易就能发现、认定它不适合发表”。论文的基本格式是:设三个变量——某分子X,来自地衣物种Y,能抑制癌细胞Z。接下来,通过作者设计的小程序,把各类分子、地衣物种以及癌细胞组合在一起,随机填写到上面的变量位置,于是就生成了数百篇论文,除此之外这些论文其余的部分都一样。最后,为了避免对方对作者流利的英语水平产生怀疑,Bohannon还特意把全文用谷歌翻译翻成法语再翻回英语,然后校正了那些明显的错译,得到一篇语法正确但明显不是英语母语的人写出来的文章。论文作者的名字和其所属单位都是虚构的,用非洲地名人名拼出来的。

一旦刊物答应刊登论文,Bohannon就发信称实验出现重大错误导致结论不正确,要求退稿。但居然还有刊物回信说:“尊重您的撤稿决定,但如果您打算发表这篇论文,请告知我,随时愿意为您效劳”。总体而言,“中招”的学术期刊主要来自印度和美国,此外有神户大学这样著名学校出版的,以及学术协会的,甚至包括知名出版机构Elsevier与SAGE旗下刊物。

其实,Bohannon已经算是相当有良心的钓鱼,毕竟文章还是手写的。接下来我们要见识的,是两套计算机程序,不少人利用它们自动生成的论文,已经把学术界搅得天翻地覆。几年前,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计算机专业的三位研究生编写了论文自动生成软件SCIgen。它能够从固定的词库中,随机抽取专业术语,以符合文法的方式生成论文。因为学术论文中大量充斥着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用词和固定的句式,这种软件生成的文章乍看上去相当符合规范。再配上自动生成的漂亮图表和详细的引用文献,一篇就内容而言不知所云的文章第一眼往往能唬住不少人。

SCIgen的首次亮相是在2005年,一篇由机器生成的论文被第九届“系统论、控制论与信息论多学科国际会议”收录,得知真相后,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颜面大失,迅速删除了论文。然而,德国学生又发现了这个神器,分别于2008和2009年向在中国武汉举办的两个IEEE国际会议投稿,结果机器虚拟的Schlangemann教授被当成了知名学者,还被邀请作为会议的主持人。当SCIgen已经至少在世界各地的学术会议和期刊上成功“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后,康奈尔大学数学系博士后Nate Eldredge又根据SCIgen进行了改编,做出了Mathgen——计算机论文自动生成器。2012年8月3日,一位来自“南部北达科他大学霍普分校”的“Marcie Rathke”教授向一份“广受赞誉”的期刊——《理论数学进展》(Advances in Pure Mathematics)投递了一篇论文。仅仅10天之后,这篇论文就被接受了,编辑还一本正经地写了5点修改意见。没错,这篇论文正是用Mathgen自动生成的。虽然论文摘要每句话都看起来牛哄哄的样子,但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论文钓鱼并非什么新鲜事物,自从“索卡尔事件”起,类似的事件就屡见不鲜。但钓鱼者的初衷,都包含着净化学术风气的目的——索卡尔给《社会文本》投伪科学文章是为了考验对方的学术水准和编辑责任心;SCIgen的作者是因为看不惯那些学术水平低下,无质量把关,只知收取昂贵注册费用替作者攒论文发表数量的“野鸡会议”;Bohannon是为了测试开放期刊的节操,以及揭示“同行评议甚少存在”的黑幕。只要靠收取高额出版费牟利的杂志还存在,只要那些淡泊学术只图名利的野鸡会议还存在,就还会有人上钩,哪怕Bohannon在论文中已经藏下了“图文不符、对照组不符”的直钩,咬钩的鱼儿依然兴趣盎然。

【点评者说】如果说索卡尔诈文事件起于理工科背景的看不惯后现代主义的“傻玩意儿”,那么Bohannon假论文事件则反映了理工科内部问题也不小。既有“文傻”,也有“理糊弄”。

《作弊造假又岂止是发生在运动场上?扒一扒那些学术造假事件》

信息来源:微信公众号.极客视界 作者:Geek君 时间:2016年8月8日

看完里约奥运会 400 米自由泳的比赛,Geek 君真是替孙杨鸣不平!说好的“安全第一、友谊第二、比赛第三”呢?比赛夺冠后,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霍顿竟然出口不逊,对中国选手孙杨进行人身攻击,侮辱他是一个“服用兴奋剂的骗子”!诚然,在公平竞技的体育场上,我们反感作弊造假,但同样地,我们同样反感像霍顿那样空口无凭,却言之凿凿的憎恶嘴脸!有没有服用兴奋剂,从来不是用嘴说了算!造假与打假,又岂止是发生在体育场上?在学术界,同样有一批因为“造假”而被卷入舆论风暴之中的科学家们。今天,Geek 君就带大家扒一扒学术界“造假”的那些事儿!

中国诺奖级论文的造假风波

“网红学者”韩春雨最近上了各大新闻的头条,原因只有一个:他的研究到底造没造假?今年五月份,韩春雨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刊登一篇学术论文,提出了格氏嗜盐碱杆菌中的蛋白质 NgAgo 具有核酸内切酶活性,能够用于基因编辑。这项 NgAgo 基因编辑技术轰动了学术界,被不少媒体称为是“诺奖级”的实验成果。论文发表后,全球各大实验室根据论文争相做重复实验,然而几个月下来,没有一个实验室能够成功再现韩春雨的实验。于是,各国科学家都要求韩春雨公开实验的原始数据,甚至引来了“打假狂人”方舟子的质疑。面对公众的质疑,8 月 2 日,《自然·生物技术》的发言人表示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是真是假,只有等调查结果出来才知道。韩春雨也公开表示对重复实验有信心,对其他的质疑则不做解释和回应。“韩春雨事件”引起争议的背后,是学术界造假泛滥成灾的可悲事实。

吃巧克力也能减肥?

2015 年,世界各大媒体争着报道吃巧克力可以减肥的新闻。这些媒体称,研究者 Johannes Bohannon 在《医学国际档案》期刊发表了题目是《巧克力能够减肥》,称吃巧克力减肥效果好。然而全球的胖纸们没高兴多久,这个骗局就被拆穿了。还是那个 Johannes Bohannon,他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详细地讲述自己是如何策划出这个骗局的。Johannes Bohannon 本命 John Bohannon,是牛津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博士,毕业后成为了一名科学记者。本来吃巧克力减肥是一个讲垃圾减肥食品的纪录片的一部分,但 John 把这制作成一篇看起来真的有这么一回事的论文,还真的骗过了一些杂志社。紧接着,John 他把论文改成具有爆炸性题目的新闻(国外也很多标题党的),把这个新闻给了他一些做新闻的朋友,让他们帮忙发稿。懒癌晚期的记者朋友们一看,题目都取好了,内容似乎还有理有据的,就赶紧发了。就这样,这个骗局登上了 20 多个国家的网站……John 为什么想搞这个大新闻呢?他早就看不惯那些审核不严谨的学术杂志社了,希望能打击那些不负责任的媒体(这些无良媒体的嘴脸跟霍顿是不是有点像呢?)。他之前就这样玩过了这样的试验,那些杂志社的主编们居然都没发现哪里不对劲。这次他就决定玩大点,希望能通过这次操纵舆论的试验,让那些媒体和杂志社反思一下。话说回来,John Bohannon 只是为了讽刺才造假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是真正的学术造假,但他的这一行动确实给不少研究者敲响了警钟!

小保方晴子和多能干细胞

2014 年这一整年,小保方晴子都是科学圈的关注焦点。晴子酱从小到大都是长辈们口中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一路轻轻松松考上早稻田大学,还拿到了博士学位。后来她加入了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成为该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到这里为止,晴子酱怎么看都是一个人生赢家。然而,她并不满足于安安静静做个美女研究员。2014 年 1 月,年仅 31 岁的晴子酱在《自然》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宣布他们团队制备出一种“万能细胞”——STAP 细胞,STAP 细胞除了形成胚胎之外,也能够形成滋养细胞,具有的发育潜能异常广阔,一时轰动医学界。论文刚发布,一夜之间小保方晴子在日本就火起来了。这个长相甜美,穿着家传料理服做实验的研究者得到了日本人的追捧,大家突然发现,哎呀怎么别人实验室的妹子这么好看,我们实验室的就……晴子酱就这样成为了日本的“学术女神”。可惜好景不长,论文发表了还不到一个月,就遭到了外界的质疑。美国科学家 Paul Knoepfler 指出了小保方晴子论文图片太假了,怀疑PS过。美国各大生物实验室也试图重复晴子酱的实验,整整一个月,竟然没有人能重复她的实验结果。随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表示对晴子酱的研究介入调查最终确认晴子酱存在学术不端的问题。4 月 9 日,小保方晴子召开了记者招待会,为自己学术不端做辩解,她坚持 STAP 细胞是存在的,希望研究继续下去。一夜之间,晴子酱从「学术女神」变成了「学术女骗子」。7 月,小保方晴子的论文被《自然》杂志撤下。8 月 5 日,小保方晴子的导师笹井芳树,在研究楼里上吊自杀,时年 52 岁。笹井芳树也是小保方晴子两篇论文的共同作者,在再生医学界很有威望,整个研究生涯除了 STAP 细胞外,几乎无污点。12 月 19 日,小保方晴子的 STAP 验证实验失败,随后她向研究所提交了辞呈。这场悲剧也随之降下帷幕。从“重大突破”到“子虚乌有”,小保方晴子的学术造假不但害死了自己的导师,自己也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从“最高科学家”到“学术造假教授”

黄禹锡(Hwang Woo-suk)曾经是韩国的“国民英雄”。他是世界上首次培育成体细胞克隆牛、克隆猪、首次培育出“抗疯牛病牛”、培育出世界首条克隆狗的科学家……可以说黄禹锡是韩国克隆研究界的权威。2004 年 2 月黄禹锡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在世界上率先用卵子成功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2005 年 5 月,他在《科学》杂志上称能利用患者体细胞克隆胚胎干细胞。2005年,黄禹锡被选为韩国首位「最高科学家」,每一位韩国人都盼着他能拿到诺贝尔奖。就在黄禹锡处于事业巅峰时,出现了质疑的声音。11 月底,韩国文化广播公司电视台称黄禹锡培育出来的一些胚胎干细胞与患者基因不吻合。12 月 4 日,韩国科学家匿名称黄禹锡论文中的图片有问题,怀疑图片被后期处理过。12 月 13 日,首尔国立大学宣介入调查此事。12 月 16 日,黄禹锡要求撤消其 2005 年的干细胞研究论文,《科学》杂志亦发表正式声明,同意撤消 2005 年的干细胞研究论文。同一天,黄禹锡召开新闻发布会,否认伪造。发布会后,首尔国立大学宣布与匹兹堡大学合作,一起介入调查。12 月 23 日,韩国首尔大学调查小组发表初步调查结果,黄禹锡 2005 年《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存在蓄意造假行为。2006 年 1 月 10 日,韩国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公布最终调查结果,证实除了克隆狗外,黄禹锡其余科研成果均系造假。2009 年,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对黄禹锡造假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处黄禹锡有期徒刑 2 年,缓期 3 年执行。曾经的“最高科学家”,一下子身败名裂,成为“韩国学术造假教授”。好像到这里,黄禹锡的研究生涯就该结束了。不好意思,并没有。黄禹锡学术造假后,京畿道政府还支持他继续从事克隆研究。2011 年 10 月,黄禹锡研究团队利用狗的卵子成功异种克隆了 8 只郊狼。如今,他的团队和实验室依旧在运行着。尽管黄禹锡不再是「最高科学家」,但他依旧在韩国低调的继续着自己的研究。

不是每个国家都会像日本一样追究到底。很多时候,很多研究者都是被发现了,消失一段时间,然后继续在学校、研究室顶着教授、副教授的名义,继续着所谓的研究,等待着机会卷土重来。科学研究有一点很重要:追求真实,且只追求真实。当下的社会心态浮躁,大多数研究者都希望自己的研究得到外界的关注,而科研这事并不是什么好玩的游戏,需要坐得住冷板凳的人潜心研究。无论是体育比赛、新闻报道还是科学研究,都需要抱以严谨的态度去认真对待。蓄意造假、含血喷人这种事情,还是留给那些只会打嘴炮的懦夫去做吧!


关键词:信息参考2016年第5期(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