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淄博职业学院图书馆!

信息参考2016年第4期(下)

时间: 2016-07-01 14:19:07     来源: 淄博职业学院图书馆 访问次数:
编者按:

最近几天,有个话题被热炒,起因是教育部官网发布了《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语委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该《通知》宣布共382份文件失效。这些文件中共有八份是和“985”、“211”工程相关的文件。这是否意味着,我国不少重点高校头顶上的“985”、“211”的光环,将会不复存在?

这几天,也正是刚刚结束了十一年寒窗苦读的学子们正在为自己未来职场人生方向的奠基石做出重要抉择的时刻。“985”、“211”的时代可能过去,双一流大学的魅惑登场,对广大学子们来说,是否会是大大的利好消息?

本期《信息参考》撷取近两天的热文,聚焦政府、学者、专家、网友、媒体对“985”“211”的前生后世的剖析议论。希冀我国的大学越办越好,希冀我们的大学能够真正强大于世界名牌大学之林,可以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开拓思想、研究能力、创新思维的大师级国际人才,而不是把我们辛苦培育出的人才一波波拱手送出国门,成为一批批只能为西方发达国家打小工赚取外国工分的劳动者。

985211的时代要过去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985211院校提法将成历史 环顾全球大学管理方式》

985211时代或终结 高校发展如何破除身份壁垒?》

《中国近半“985”高校实行三学期制夏季学期为期4周》

《高校“硬指标”高速增长 部分985大学硬件达世界一流》

《评论:建设“双一流” 不妨从废除高校身份开始》

985211的时代要过去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2016-06-29 王远方

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语委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宣布共382份文件失效,其中共有八份是和“985”、“211”工程相关的文件。

根据《通知》,此次清理文件,是教育部对不利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规范性文件进行的专项清理。教育部经商有关部委和单位同意,决定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通知》特别指出,已失效的规范性文件不再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此次宣布失效的文件涵盖的领域众多,时间跨度较大。据文号推断,失效文件最早可追溯到1978年,最近的是发布于2014年的“关于做好2014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值得一提的,这次宣布失效的文件里有多份涉及“985”和“ 211”工程相关内容,有分析人士指出,“985”工程以及“211”工程未来将何去何从,或许这是此次官方释放出来的信号。

此次废止的“985”和“ 211”工程文件,包括2004年发布的《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2009年印发的《关于印发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等,共计8份。被宣布无效的文件里还有一份2010年由教育部、财政部颁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该文件提出:通过持续重点支持,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985工程”建设学校的整体水平、综合实力、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其实,有关“985”工程和“211”工程存废的问题,早在2014年时就曾一度被全民热议。当年4月,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该校的科技工作会议上称“现在国家把‘985’工程和‘211’工程取消了,取消后是按几个要素综合考虑给学校分配绩效的”。随后网络上疯传“国家废除‘985’、‘211’工程,重点大学重洗牌”的消息,教育部官方对此回应,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并提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突出绩效原则,避免重复交叉。

针对这一事情,有高校老师表示,之所以是否废除“985”、“211”工程会成为舆论焦点,是因为将高校分“三六九等”带来的不公平:一方面,“985”和“211”是国家要重点扶持的高等院校,会得到更多的资金和科研项目的支持;另一方面,就业市场上经常可见“985211高校毕业生优先”的字样,很多人认为这种“名校”论调是一种“歧视”。

2015年初,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以及作为补充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有力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为教育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据媒体报道,近两年有关“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提法在官方文件里逐渐淡化,比如2015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未单独提到推进“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的表述。去年年底,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国正式启动大学“双一流”建设,根据该方案,力争到2020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这或许就是未来中国大学的发展方向。

985211院校提法将成历史环顾全球大学管理方式》

信息来源:央广网 2016-06-30 作者:姜萍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语委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该《通知》宣布共382份文件失效。外界注意到,这些文件中共有八份是和“985”、“211”工程相关的文件。这是否意味着,我国不少重点高校头顶上的“985”、“211”的光环,将会不复存在?

根据《通知》,此次清理文件,是教育部对不利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规范性文件进行的专项清理。记者注意到,此次宣布失效的文件有8份涉及"985"" 211"工程相关内容,包括2004年发布的《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2009年印发的《关于印发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等。那么,什么是211985工程呢?

1998年,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截止到2011年,全国共有39所高校入围"985"工程。该工程五年一期,目前已经施行了三期。"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这是我国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而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211工程""九五"期间立项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资金180亿元,截止到2011331日,全国共有112所高校入围。简单说,凡是入选 "211""985"工程的高校都是非常优秀的学校。这些院校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大都列入提前批次和本科一批重点。有业内人士表示,"211工程"是国家"重点"建设院校,"985工程"院校则是"重中之重"

其实,有关"985"工程和"211"工程存废的问题,早在2014年时就曾被热议。当年4月,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称,"国家把'985'工程和'211'工程取消了,取消之后是按照几个要素综合考虑给学校分配绩效的"。随后网络上传"国家废除'985''211'工程,重点大学被洗牌"的消息,但教育部官方回应,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并提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突出绩效原则,避免重复交叉。

那么在其他国家,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经费投入机制,增加公立大学的竞争和特色发展,从而提高办学质量和国际竞争力?适龄青年高等院校入学率接近50%,牛津、剑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帝国理工大学等高校全球闻名,大批国际学生纷至沓来……这正是英国教育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的资本。而这些成绩与政府的重视,政策引导,以及各高校各具特色的办学方式与管理方式密不可分。

全球华语广播网英国观察员侯颖介绍,英国的牛津、剑桥、圣安德鲁斯大学等许多高校都有数百年的历史。在教书育人和科研领域有着优良的传统,这也是英国高等教育水平保持长盛不衰的内在因素。而政府的重视、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以及各高校各具特色的办学方式,强烈的创新意识也是英国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外在原因。可以说英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并将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纳入国家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考虑。英国高校绝大多数属于公立,中央政府是英国大学的主要出资者,通过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和苏格兰、北爱尔兰、威尔士的类似机构向各大学拨款,不过政府并不是简单的承担出纳角色,而是按照各校学生多少,课程设置,教学以及科研水平来确定拨款额度。同时对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质量进行评估和监督。根据具体的评估结果来决定是否取消、削减还是增加拨款。因此英国政府虽然不拥有大学、也不参与大学管理,但是它一直通过评估和拨款来间接施加自己的影响力,引导高校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同时高校是独立的自我管理机构,有充分的学术自由、有设置各种课程和授予学位的权利。同时英国对于高校教师也有严格的要求,比如说伦敦大学学院始终认为,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是培养高质量学生、建设一流大学的前提条件。他要求,知名教授也必须参加教学,教师在履行教学责任与从事科研活动之间要保持平衡,教师每年在校外从事有偿咨询活动的时间不得超过40天。另外从教学、科研对学校建设的贡献和对社会的贡献4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估。

在历史不那么悠久的澳大利亚,一共只有39所大学,大学发展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和其他的自营性收入,比如国际留学生的学费或者是社会捐赠。全球华语广播网澳大利亚观察员胡方介绍,根据最新的报告显示,澳大利亚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水平,大约占GDP1.4%左右,争取这一数据在2020年的时候能够达到2%。如何均衡又各具特色的发展各个大学的特长,一直是澳大利亚教育当局关注的重点,目前澳大利亚政府的一揽子拨款计划相对模式比较的单一,在拨款当中,对学生数量、地区性差异和学习模式差异的考虑仍然还不全面,但是自从2009年开始,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一个高等教育系统转型的改革,其中在2011年制定的需求驱动拨款体系的提案已经开始正式实施,政府的拨款将会更加全面的去考虑毕业生就业的需求量,从需求学生的数量来确定每个大学的招生人数,并以此相应的调整大学人数的数额。

除了以需求为导向的拨款调整之外,发展自身的特色是澳大利亚对各个高校经费投入的另一个要求。

澳大利亚的大学往往并不追求综合全面,而是非常注重自己的优势项目和特色。也就是追求大学的个性化发展,几乎每一所大学都会有一些在全国甚至是世界上卓越的专业项目,比如悉尼大学的医学与法学,或者是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工程类专业,甚至一些排名并不算特别靠前的大学,例如说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在护理和教育方面的成就也非常的卓越。在2011年的时候,澳大利亚教育部和创新工业科学和研究部的官员,约见了各所大学的校长,并和每一所大学签定了使命和战略发展的合约。一方面,高校需要规划自身的发展方向,根据自身的特色来找准定位,这种定位并不需要求大、求全。而是需要真正的寻求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为之发展。而另一方面,教育部也将会根据大学完成自己的使命和相关的目标来提供相应的经费。

日本高度重视大学教育,将其称之为“知识和创造力的时代牵引车”,在其高等教育13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培养社会顶级知识精英的国立大学,地域文化“保护神”和传播者的公立大学,以及数量庞大的自治灵活、善于经营的私立大学。

全球华语广播网日本观察员黄学清介绍,日本有近800所大学,日本政府曾经对国立大学长期实行全面行政化管理。对各个大学的内部机构设置、教师资格、课程设置,经费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国立大学没有运营上的自由,国立工业大学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接受政府拨款,经济泡沫破裂以后,政府改变了对大学的管理理念。2004年,国立大学从文物科学省直接管理和庇护中分离出来,独立的法人资格被承认,校长由选考会议选举产生,成立了理事会负责运营,另外还有外部委员加入的经营协议会和通过教职员工选举成立的教育研究评议会,这些组织作为大学的基本机构,来管理和运营大学。学校依靠政府每年为大学投入的资金、学费、附属医疗机构的收入,政府和企业拨给的研究费、捐赠等来运营,各大学要向政府提交6年周期计划,大学的业绩要受到国立大学法人评价委员会的审评,政府在承认国立大学自治的同时,在资金分配上大大增加了竞争的成分。根据大学申请和业绩等审查的结果来进行分配,另外对成立私立大学的条件也加以放宽,因此,尽管日本人口在减少,新成立的大学数量却在增加,日本的大学已经从统治和庇护的时代,过渡到了自由和竞争的时代。

985211时代或终结高校发展如何破除身份壁垒?》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60630日 作者:吕春荣

  有消息称,“985”“211”工程将被废除,对此,教育部日前回应称,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对此,专家表示,“985”“211”曾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如今,这些高校身份标签将成为历史,有望破除中国高校发展的身份壁垒。那么,“985211时代”或终结之后,高校发展和竞争如何打破身份壁垒?

  “985”“211”或将成历史,迎来“双一流”

  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语委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通知》特别指出,已失效的规范性文件不再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其中,包括2004年发布的《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2009年印发的《关于印发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等均在废止文件之列。

  “985”“211”将成历史?据媒体报道,27日,教育部在回应中肯定了“985工程”“211工程”取得的成绩,但也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及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对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教育部称,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将“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显然,中国高等教育将进入“双一流”建设时代。早在去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到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后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

  《方案》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清华大学。

  “985”“211”的历史沿革

  或将成为过去式的“985”“211”,又有多久的历史?记者注意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就推出“985工程”、“211工程”,以此加快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

  1998年,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截止到2011年,全国共有39所高校入围“985”工程。该工程五年一期,目前已经施行了三期。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这是我国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而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211工程”自“九五”期间立项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资金180亿元,截止到2011331日,全国共有112所高校入围。

  简单说,凡是入选 “211”、“985”工程的高校都是非常优秀的学校。这些院校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大都列入提前批次和本科一批重点。有业内人士表示,“211工程”是国家“重点”建设院校,“985工程”院校则是“重中之重”。

  “存废争议”由来已久:被指身份固化、资源不均

  近年来,“985”“211”的存废问题一直备受舆论关注,并持续引发社会热议。

  有观点分析,之所以是否废除“985”、“211”工程会成为舆论焦点,是因为将高校分“三六九等”带来的不公平:一方面,“985”和“211”是国家要重点扶持的高等院校,会得到更多的资金和科研项目的支持;另一方面,就业市场上经常可见“985211高校毕业生优先”的字样,很多人认为这种“名校”论调是一种“歧视”。

  据媒体201411月报道,有数据显示,截至20147月,占本科数量14.3%的“211”“985”高校拿走了全国七成政府科研经费,其中,2009年至2013年间,“985”拿走1394.94亿元,占总经费52.7%;“211”拿走510.66亿元,占总经费的19.3%,其他高校仅占28%

  记者注意到,因面临着身份固化、高校资源不均等问题,“985”“211”的存废争议由来已久。

  早在2014年,当年4月,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学校科技工作会议上称,“因为现在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取消了,取消后按几个要素综合考虑给学校分配绩效,其中一个就是学校进入ESI(也就是世界公认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1%的学科数。”该发言经媒体报道后,便引发了全民关于“985211工程是否要废除”的热烈讨论。

  此后,关于“985”“211”的存废争议仍时常出现。201411月,一则“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的传闻在网上持续发酵。当时,教育部迅速通过其官方微博“微言教育”公开回应,称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但关于“985”“211”高校存在价值,关于教育资源失衡、大学等级森严、利益固化等弊端却再度成为热议焦点。

  “985”“211”成过去式 透露哪些信息?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分析,“985”“211”在过去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但由于高校认定具有“终身制”,影响了一些高校办学的积极性,也损伤了的教育公平和效率。

  类似的观点也出现在去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此前,《方案》明确指出,以前的重点建设方案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

  储朝晖也表示,当前,教育部门推行创建“双一流”,此机制更加开放灵活,它意味着,将来有更多的高校可能加入到“双一流”的建设队伍中,甚至一些普通学校的学科也有可能入围国家“一流学科”建设中。

  山东一所高校校长向中新网记者表示,“985”“211”将成历史,其反映出了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将破除固化的高校身份认定。“过去,教育部门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先对高校进行身份认证,并以此将资源进行关联,实际上,就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公平性。”

  不过,这位校长也认同,国家通过“985”“211”工程建设,确实也发展出了几所极具竞争力的高校,历史贡献不能否定。

  国家推进“双一流” 高校如何练好“内功”?

  “985”“211”或将成过去式,下一步,如何推进“双一流”建设无疑成焦点。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袁贵仁曾提出,多部门联合出台政策措施,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新批准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大学走出国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办学。

  此外,近期,有媒体报道,一位教育部官员表示,“双一流”建设的评审标准和资金分布都会有新的机制,不会像以前一样向确定的一所高校拨款。“会更注重学科建设,同时在遴选上,会有滚动淘汰的机制加入。”该人士还表示,新建设方案会给一些之前没入围“985”和“211”的学校一些机会。此外,以前入选的高校,并不一定会被确定为“双一流”。

  “未来高校将迎来更多的竞争,各高校修炼好内功势在必行。”储朝晖指出,在国家推动“双一流”建设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内部建设。其中,最主要的是,高校应该找好自己的定位,结合自身条件,利用自身资源,发展出有特色的专业。

  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分析,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将提升许多高校的积极性,会鼓励更多的高校推动学科建设,完善大学整体规划。此外,一些普通高校也有可能受惠于此项目,获取更多的教育资金,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在顾明远看来,各所高校未来将迎来更激烈的竞争,这有利于推进各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高校间恶性竞争的可能性,对此,高校应该要注重良性竞争,协同合作。

《中国近半“985”高校实行三学期制 夏季学期为期4周》

信息来源:新京报 20160528日 作者:赵实

在传统的观念里,一个学年通常由两个学期组成,一个是9月开始的秋季学期,一个是3月开始的春季学期。这种两学期的教学模式,伴随着大多数人的学业生涯。近年来,三学期陆续在一些高校实行,高等教育模式也在这个过程中悄然变革。

昨日,新京报记者从中国政法大学获悉,从今年9月开始,该校的学生将步入三学期的教学运行周期,在传统的春秋学期之外,增加夏季学期。

夏季学期为期4

《中国政法大学三学期制改革实施方案》表明,从今年秋季开始正式实行的三学期制,由秋季、春季、夏季三个学期构成,秋季学期于95日开学,201717日放寒假,学期为18周;春季学期于2017227日开学,201773日考试,为期18周,考试结束后直接进入夏季学期,为期4周,2017729日放暑假。

总体来说,全年的教学周次总数是不变的,但秋季、春季学期教学周次安排,则从原来的20周缩短为18周,剩下的4周作为夏季学期的教学周。

夏季学期考试更灵活

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处长卢春龙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夏季学期里,更鼓励各教学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实习教学活动,排课形式也会灵活多样,可以多天连排,也可以多课时连排、线上线下连排进行混合式教学等。

“学生有自主选课权,但不建议他们选太多,最好选择12门课。”卢春龙说,夏季学期基本都是选修课,考试形式更灵活,不需要闭卷考试,考核方式由任课教师来决定。

三学期制师生安排时间更自主

此前,中国政法大学一直在实行两学期制,卢春龙认为,这种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长学期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课程学时多、自主时间少,被教师拉着走,可选择的跨学科专业课程微乎其微。”

而对教师而言,授课时间过长、课程节奏慢,很难有整块的时间从事教学研究、进修或集中进行科研工作,不利于教师的知识更新、教学能力提升和学术交流。

卢春龙说,相对而言,学生在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三学期制可以更自主地安排课业学习的时间,教师也可以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延展自主研究空间。

规范运行等问题需科学管控

卢春龙表示,他们也考虑到三学期在实施过程中将会面临的问题。“首先就是规范化运行与不饱和运行的平衡问题。”他说,夏季学期开课数量与选课人数约为春秋季学期的三分之一,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管控。

另外,三学期改革将会改变教职工的工作惯性,尽管全年教学周次总数不变,但是增加了两个暑期工作周,“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夏季需要上班,要克服天气炎热、春夏季学期连续作战的困难。”卢春龙说,还存在培养方案修订、教与学的方式、教学组织管理等问题,“总之,还是需要持续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措施为三学期制的推行提供保障。”

观点交锋

正方学生:可缓解长学期压力

北京大学的一名学生曾在大二和大三参加了暑期学校,即北大版本的“三学期”。他认为,三学期的安排,为他增加了一个打发暑期时间的选择,“刷刷课、和老师同学一起做做课程实践,也挺好的。”

 “有些同学毕业学分不容易凑满,比如我这种转过院系的,参加暑期学校很有帮助,可以借此凑一些不够的学分,同时也能缓解正常学期的压力。”更主要的是,如果学生对其他院系某些课有兴趣,就可以在暑期学期选择,不用特别担心跨了专业之后选课绩点上太吃亏。

反方学生:缺乏消化练习的空间

但是也有学生认为,夏季学期其实和正常学期差异很大,“夏季学期时间只有4周半,最多也就能选一两门课,带给我的作用其实没有多大。”

这名学生说,一门课程如果在正常学期上,消化和练习的时间空间都比较充分,但夏季学期是今天上完明天继续上,“知识都堆在一起,没有消化和练习的空间。”

背景

近半“985”高校实行三学期制

1985年以前,我国高校基本都是每学年两个学期的设置,这对加强基础、强化专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课程设置、学生选课等方面也缺乏弹性。

为此,国内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学期调整,三学期制以其特有的制度优势而受到青睐。新京报记者查询得知,目前在全国39所“985”高校中,有17所采用了三学期制,而在北京的8所“985”高校中,其中6所都设有夏季学期或暑期学期。

20029月,北京大学开始实行三学期制,之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浙江大学等也陆续制定实施方案。但各高校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都是根据自身情况酌情实施,有的是作为学生可自由选择的“小学期”,有的称为暑期学校,有的则像中国政法大学一样,把夏季学期作为教学运行周期的一个必须环节。

北大实行的三学期,是秋季、春季及暑期学校的模式,暑期学校的时间安排在7月初至9月中旬,为期两个半月。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北大暑期学校的课堂教学相对比较集中,从早上8点开始至晚上9点,一天会开设12节课,为此,校方建议学生,为保证学习质量,不宜多选课,还将校内学生每人选课上限设置为4学分。

在实行三学期制的高校里,中山大学显得有些特殊——今年开始,取消推行了6年的三学期制,重新进行两学期制。

校方表示,三学期制已经完成了学校在特定发展阶段所承担的作用,目前重新实行两学期制,是因为学校已经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是遵循师生反映的意见。

专家

在学期改革前应做好充分准备

“高校的教学运行周期改革的效果如何,并不在于什么形式,而是要看怎么设计学期内的学习内容。”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关键在于怎么在学期中安排好学生的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如果在两学期中也有了这种设计,那么就没必要实施三学期。

熊丙奇说,两学期总共40周教学学时,改革为三学期后,春秋学期课时减少了,那么教学内容是否会被压缩?教学进程是不是会随之变得仓促?学生如何消化吸收?这些都是高校在学期改革时需要调和的问题。

他建议,高校如果要进行学期改革,就要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理念,完善好课程体系的构造,提出科学充分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同时也要增加教师对课程的投入力量。

《高校“硬指标”高速增长 部分985大学硬件达世界一流》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60407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近日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报告指出,中国高等教育“硬件”建设数量上井喷式增长,部分985大学硬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据介绍,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中国高等教育的真实面貌也可以从“五个度”中展现出来。

一看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人才数量充足、类型多样。

中国高等教育“体量”世界最大,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上大学”的强烈愿望,人才培养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并适度超前。2000年以来,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中国主动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调保持协调。新建院校助推中国高等教育大转型,占据“半壁江山”,与产业结构对接更加紧密。

二看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质量的“软实力”显著增强,特色发展势头强劲。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四种类型”(即: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现在扭转了以往“千校一面”的状况,高等学校正在朝着各安其位、各显其能、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的方向发展。

一些重点建设高校和科技创新成果的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5%以上的科研成果集中在高校,在国家自然科学“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数量占据三分之二以上,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祝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贡献度显著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更加切合实际。2009年之前,新建院校自觉面向地方、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比例不足80%2009年之后,100%的新建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地方性应用型。

围绕“怎么去培养人”,校企合作、行业协作的一套“组合拳”取得明显进展,校内外联合培养和协同育人初见成效。

三看办学资源支撑度:质量的“硬指标”高速增长,部分985大学硬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中国高等教育“硬件”建设数量上井喷式增长,各级各类高校面貌焕然一新。2013年与2003年相比,全国高校教育经费总收入增加了3.6倍,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增加了4.9倍,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增加了1.7倍。从2010年到2014年,全国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增加了42.1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增加了57%;十多年来,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数增加2倍多,而且超过半数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位,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他们将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中坚力量。

四看质量保障有效度:质量的“保障体系”开始迈入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高等学校全面建立起内部质量保障制度,90%以上的高校成立了专门性质量保障机构,有效开展各种形式的质量评价。

中国建立了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建立了一整套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建立了以院校评估和专业认证为支柱的评估制度,广泛开展国际领域质量保障合作,走出了一条“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质量保障新路子。

院校评估确立的“五个度”质量标准,日益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和积极评价;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程序、方法、结论等被认为与“华盛顿协议”高度一致,认证专家工作水平专业一流。

中国评估首次走出国门,实现历史性突破。受俄罗斯国家公共认证中心的正式邀请,201510月至1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先后分批赴俄评估。本轮赴俄评估开拓了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合作的新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在国际上也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体量和质量也日益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201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长将赴中国以教育部评估中心评估专家的身份,参加评估中心组织的对中国高校的评估。

五看学生和用户满意度:质量的“客户评价”口碑较高。

各类高校基础设施和教学、生活环境等整体提升幅度较大,在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加大人员、资源投入和制度保障,学生的在校学习体验和生活环境的满意度较高。相关调查显示:总体上看,全国高校的学生院校满意度分值为4.09(5分制)579所普通高校的抽样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总体认可,高校学生评教的“优占比”达70%以上。高校普遍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表示认可,对院校提供的就业服务质量满意度较高。

《评论:建设“双一流” 不妨从废除高校身份开始》

信息来源:京华时报 20160630日 作者:熊丙奇

在已启动双一流建设战略后,要明确废除985211,彻底解决这两个行政性工程造成的学校身份固化和竞争缺失问题,同时避免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出现同样的问题。

有消息称,国家将废除“985”“211”工程。教育部28日回应称,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据报道,“废除”传闻来自教育部官网的一则通知,该通知宣布382份文件失效,这些文件中有八份和“985”“211”工程相关。

首先需要明确,虽然有关建设985211工程的文件被废止,但教育部并没有明确废除985211。为此,笔者建议,在已启动双一流建设战略后,要明确废除985211,彻底解决这两个行政性工程造成的学校身份固化和竞争缺失问题,同时避免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出现同样的问题。

985211工程是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而推出的行政性工程。这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但随着这两个工程的推进,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985211成了学校的身份标签,学校被分为三六九等,这限制了学校间的平等竞争,也制造了严重的学历歧视,还加剧了名校情结和教育焦虑。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0%,高考焦虑相比20年前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就与985211工程有关。

为推进高校平等竞争,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我国于2014年颁布的高考改革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减少高考录取批次。随后,上海和浙江宣布,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将这一意见落地。高考按批次录取,存在的时间比985211工程长得多,国家都决定要取消了,这表明国家层面意识到了把学校分等级的弊端。现在的问题是,怎样进一步彻底取消这些等级。在取消一本、二本等录取批次后,如果还保留985211工程,会进一步强化学校的985211身份,若不想让取消批次的改革成果打折扣,须加快废除985211工程。

眼下,废除的阻力主要来自行政部门和跻身两工程的高校。废除985211工程,对行政部门而言,也就废除了对高校的行政审批、行政计划权;对高校来说,也就失去了身份标签和特权。其实,国家排除阻力,废除985211的过程,也是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建立新的高等教育竞争秩序的过程。而且,在废除这两个工程时,可同步取消这些高校的行政级别,这就使废除985211工程成为了撬动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

这也正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所在,双一流建设,需要向改革要动力。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一流大学从来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由学校自主办学、平等竞争得来的。由此,政府部门要明确权责边界,在保障对学校投入的同时,减少对学校办学的干预,不人为划分学校等级,而是让高校良性竞争。


关键词:信息参考2016年第4期(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