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淄博职业学院图书馆!

201705信息参考

时间: 2017-09-25 16:23:48     来源: 访问次数:

编者按:

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在21世纪进入了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总量急剧增加、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生活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社交虚拟化,旧有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慢节奏生活和“一招鲜吃遍天”的知识守恒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信息爆炸模式下,现代人对工作和学习的需求,发展和竞争给人们带来了普遍化、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

2000年至今,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持续扩张,高等职业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招生人数占到了普通高校招生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职业教育的规模效益逐渐显现,教育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职业教育也呈现出趋向倡导终身教育、突出能力本位、强调教育技术应用及现代校企合作的发展态势,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全球化趋势的新型职业教育制度。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经费不足、师资力量不够、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各等级职业教育之间沟通衔接不够、管理体制不完善、人才培养不适应经济发展,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喜忧掺半。在发达国家,技术工人占全部工人的75%;其中,高级技工占35%,中级技工占 50%,初级技工占15%。而中国的工人队伍中,技术工人只有23%;其中,高级技工占5%,中级技工占 35%,初级技工占60%。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市场对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人才的需求,我国仍然存在巨大的供给缺口,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

因此,业内业外都需要认真思考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发掘问题出现的源头,寻找问题解决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可以从招生、经费、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学生管理、升学、设备、实训基地、行政支持、外部环境、企业合作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以改革和创新谋求发展,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出路。

本期《信息参考》拟以“创新创业与行业发展”为专题进行内容的挖掘与拓展,希望触发所有关心学院发展的从教者们的更多思考,有效推进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构建起属于我们学院自己的双创教育模式,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级技工人才。


本期目录:

一、《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中国样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综述》

二、《找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位》

三、《三维透视以色列创新创业教育》

四、《创新创业促进学科发展——访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校长安德鲁·迪克斯》

五、《创业是一种坚持与责任》

六、《如何实现创新学习》

七、《“综合型”这条路高职不能走》

八、《聚焦航空产业链 提前谋划新专业》

九、《抢占新能源汽车专业风口》

十、《城市交通,该让更多的人感受平等》

十一、《无人超市时代来临了?》

十二、《2017年最有发展前景的10大行业》


一、《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中国样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综述》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7年9月16日 作者:柯进

当人们骑着“ofo”小黄车穿行于城市大街小巷时,或许并不知道,它原本只是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一个参赛项目。如今,小黄车从校园走向社会,引领全球100多个城市开始绿色低碳出行的风潮,并迅速成长为引起国际关注的中国共享经济的代表性公司。

“ofo”小黄车的快速成长,成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教学育人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创业实践训练、构建创业帮扶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不断加强孵化平台、创业基金、行业导师库等支撑体系建设,为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人才支撑作用。

瞄准创新创业实践,启动课堂变革

“互联网+”传统产业、“互联网+”新业态、“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技术支撑平台……这几年,由大学生创业团队开发的各类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在不断推陈出新,让人眼花缭乱。与此同时,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天大约有1万家企业诞生,创业投资总量超过3500亿元。

在“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首时代主题曲的感召下,各高校根据市场动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关键是要抓好实践育人这一环节。”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陶宏说,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要把实践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举措,把教育精准扶贫作为实践育人重要阵地,把社会优质资源作为实践育人重要力量,把实习实训基地作为实践育人重要载体。

2015年,温州大学启动“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针对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脱节问题,把分散在各院系、有创业意愿且已完成本科3年学习的学生,集中选拔到创业学院进行一年的针对性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不少高校纷纷开设了“创业基础”“创业导引”等实战课程、特色课程和网络课程,初步形成了“课堂+实训”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比如,清华大学重点建设了“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等系列挑战性示范课;北京大学形成了“北大十五堂创业课”等一批初创企业实战课程。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高校立足本校专业实际,不断探索建立最能接近市场实际的课程体系。比如,华北电力大学建立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互融合、线上线下相互配合的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形成了集创业基础理论教师、专业教师、社会导师于一体的创业导师团。学校成立创业服务中心,设了6个专业的创业孵化室,为学生提供公司注册、企业管理、创业孵化、融资对接等“一站式”创业指导与服务。

课程的变化,促使教师也要作出改变。为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积极性,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高校也通过修订教学管理与教师考评文件,鼓励教师改变教学与考核方式,加强专职教师技能培训,引进行业师资力量,支持教师离岗参与成果转化或创业。

据2016年底统计数据显示,各地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数共计2.6万余名,兼职导师数共计7.6万余名。在各省级教育部门各高校推荐的基础上,教育部初步建成“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已有近5000名专家入库。

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夯实实践育人基础

“ofo”小黄车的事例告诉人们:青年学生一个灵光乍现的“金点子”,若想变为现实,一个好的孵化平台至关重要。

这是当前高校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郭华巍说:“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创业土壤的厚植,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为了帮助大学生创业实现从“0”到“1”的转变,教育部积极引导高校建设校内外创业孵化平台。两年来,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分两批建设了19个高校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高校为大学生搭建了大量校内外预孵化和孵化平台。清华大学建设的1.65万平方米“清华iCenter”,每年可支持3000名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集创业教育、团队培育、资源聚集和学科交叉的“三位一体”生态平台“x-lab”,则为师生和校友持续提供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及培训服务。

设立创业基金也是不少高校聚集资源支持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方式。四川大学建立了“50亿+”系列“双创”基金,并与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共同组建120亿元学生创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支持师生创新创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供给侧改革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一系列宏观政策推动下,各地区因地制宜整合各方面社会资源,主动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短板,湖北省大力实施“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实务部门建立战略联盟,引导合作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评价标准、设计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平台,覆盖50多所高校的150多个专业点,参与部门和企业百余个,建有省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5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个,有效改善了高校实践教学条件。

为了推进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浙江省鼓励学校建立行业特色二级学院等混合所有制学院,积极支持学校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共同培养人才,一方面通过邀请创业者、实业家和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加入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队伍中,积极开展实务精英进课堂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建设省、校两级平台,开展创业导师培训,培育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创业导师队伍,并通过多渠道整合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校外实践等资源,探索建立“创新项目+创新团队+创新基地”模式。

在地方平台和大学科技园的保驾护航下,师生们的创新创业热情得到空前释放。仅山东大学科技园,入驻企业累计已近百家,一大批科技成果在科技园内实现转化,先后孵化出了山大鲁能、山大华特、山大奥太等高科技企业。武汉大学则抓住武汉打造“1+8城市圈”的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契机,积极构建“1+8城市圈”技术转移中心,结合湖北省的中部地区产业特征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为城市圈规划提供产业发展方向建议及技术研发需求。

创新创业成为当今大学生青春梦、中国梦的一部分

今天,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溢出效应”正在日益显现。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吸引了世界高教界的目光,中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样本正在被世界所认知,国际创新创业教育合作在不断深化。

——清华大学携手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创立的全球创新学院GIX,着眼于解决具有全球性、挑战性的技术难题。

——北京大学与斯坦福大学等高校、马来西亚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机构合作打造开放式的国际技术转移平台。

——浙江大学将联合基地建在帝国理工学院的校园内,开展联合研究、学生培养和跨国技术转移及企业孵化。

所有这些努力,都让我们年轻的创业者更具国际视角和家国情怀,站上一个更广阔的平台极目远眺。

正如浙江大学2014级毕业生、国内首批消费级脑电波产品研发公司“回车科技”创始人易昊翔所说:“刚创业时就凭大学生的激情,一个星期每天只睡5个小时,只想把技术变成产品。可是随着视野和格局变大,就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让社会变得更美好,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这就是创新创业教育为我们青年人带来的改变,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带给我们的时代回响。”

易昊翔说出了广大青年的心声。今天,“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新生代能量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以连续3年举办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每一届的报名项目均为前一届的3倍以上,参与人数也在前一届的两倍以上。今年,第三届大赛参与高校达2241所,团队报名项目37万个,参与学生超过150万人。

如今,创新创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青年大学生青春梦、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成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留给这个时代珍贵的历史存照。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回信中,勉励祖国的青年一代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这,不仅饱含了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关怀,更饱含了总书记对青年一代不枉青春、不负使命的殷切期盼!

二、《找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位》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7年9月19日

作者:陈昌芸,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作者:侯长林,铜仁学院校长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作为职业技能型高等学校的高职院校,如何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找准自己的生态位,构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模式,以区别于研究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破解生态位重叠,精准定位双创教育,实现层次分离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落实,仅靠模仿建设大学生创业科技园、实验实训创业基地等是远远不够的,其组织模式的趋同,教育模式的相似,只会造成双创教育生态位的重叠。双创教育模式要从简单模仿到自主创新,需要精准定位双创教育,实现层次分离。

如何精准定位双创教育?首先,高职院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要凸显应用性、区域性、职业性,更加关注用知识和技能满足区域发展的人才需求和强调学生的职业针对性。其次,高职院校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比较,具备创业认知优势。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在创业意向、创业环境认可度、创业期望、家庭支持程度等方面都高于普通本科学生。

基于此,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应融入“应用”“区域”“职业”等元素,围绕学生特征,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从而打造能够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双创教育,实现与中职院校、应用型本科双创教育的有机衔接。

消解生态位失衡,优化双创教育要素,实现错位生存

同类型的高职院校之间要实现双创教育的错位生存,离不开高职院校内外部各要素、各部门的综合作用。要走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生态位失衡的困境,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优化重组各要素势在必行。

学校管理、教学、教辅、科研等各部门应充分发挥各自的效能,各司其职,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教师发展定位等都应该聚焦,并围绕双创教育开展工作,致力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高职院校要处理好内外关系,统筹政府、地方企业、院校和学生等各参与主体的资源,适当引进竞争因子,有限地、分层次、分环节地参与到双创教育活动中,发挥优势,规避劣势,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实现目标协同,共同致力于双创人才培养、高职质量提升和创新发展。之后逐步形成以高职学生为主体,高职院校为主导,政府助推,地方企业合作竞争,彼此之间协商沟通、竞争合作的机制,构建政府+地方企业+高职院校+学生的双创教育格局,保证参与主体的多元协同。

化解“态”“势”分裂,推进教育开放创新,实现动态进化

从生态系统进化角度看,创新所需要的生态要素必须以动态方式发展,不断作用、联系、变化甚至进化,才能达到创新目标。

目前,高职院校生态位有“态”“势”分裂之说。所谓高职院校生态位的“态”是指原有的高职内外部开展双创教育状况,“势”是指现有的政策、资金、人力、环境等变化和现行双创教育的外部影响力等。显然这种“态”“势”分裂,以及割裂彼此之间联系的现状必须打破。要打破这种现状,就需要注重开放,并努力形成开放式的创新生态位。

高职院校以开放的姿态推进双创教育,这就要求,在立足国情、省情、区情的前提下,全面了解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生态位的“态”“势”情况,并兼顾过去、现在、未来,考虑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加强与周边高校、区域、省份、地区、国家的联系,相互交流,“态”“势”结合实现双创教育模式的动态发展。

营造生态位环境,构建政策支持体系,保障有位有为

保障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有位有为”,离不开良好生态位环境的营造。基于政策环境,需要构建以“双创教育”为核心的领导管理、制度落实、经费投入、平台搭建、课程教学的机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印发后,各地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意见和方案,如北京市《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和指导支持,完善“双创教育”政策体系,使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实施有了良好的政策土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在领导管理方面,各部门核心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并参与其中;在制度落实方面,要制定出台奖励办法,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双创教育;在经费投入方面,要多渠道吸纳资金,完善双创教育的经费管理机制;在平台搭建方面,要虚(互联网交流平台和空间)实(科技园、双创空间建筑物)结合;在课程教学方面,要设置分层分类课程方案和教学计划,贯穿双创人才培养过程始末,满足每一个学生双创需求。

总之,只有构建集组织、经费、空间、内容、人员的保障机制并使之形成一体化系统,形成良好生态位环境,才能落实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精准定位”“恰当宽度”“态势结合”,才能保障生态位的“有位有为”。


三、《三维透视以色列创新创业教育》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7年9月22日 作者:姜言东,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教育组


近年来,以色列高校十分重视创业教育,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据统计,以色列10%以上的本科生和30%以上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通过创业教育创办了自己的企业,以色列5000余家初创企业中很多都是高校毕业生创办的。

从平台建设到学科改革,再到项目设置,以色列高校全方位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鼓励更多大学生加入创新创业队伍。

发现创新创业新星

在以色列的高校中,创业中心为大学生提供了交流、合作、发展的平台,不但有相关课程、实战指导,而且还为优秀创业项目提供奖励和资金支持。创业中心的宗旨是,为企业家和创业者提供实际可行的专业指导,帮助他们成功设立新公司。

以色列理工学院创业中心(BEC)向全校学生提供各类学术课程,举办工作坊和竞赛等,与创业初期的学生企业家合作,为他们提供开办未来大型科技初创企业的工具和专业知识。此外,该创业中心还帮助学生打通行业渠道,开展社交聚会、展示活动、工作坊和行业挑战赛。

特拉维夫大学创业中心(StarTau)成立于2009年,是特拉维夫大学的学生创办的,为学校的初期创业者提供支持。在随后短短几年,该中心迅速发展成以色列最大、最活跃的非营利创业中心,共有300多名导师,为3000多名校友提供课程。该中心为各个领域的企业和创业者提供服务,包括互联网、生物技术、移动应用、专利、医疗器械等。

创业中心提供了导师课程、课堂体验、搭建关系网及商业资源等,帮助私营企业家、天使投资人、风险投资及企业与学术机构和公共领域对接,提供业务开发、市场营销、法律咨询等服务。

特拉维夫大学创业中心定期举办各项活动,为创业“生态圈”的参与者提供交流对接的平台。一年一度的特拉维夫大学创新大会就是该中心的重点活动之一。

希伯来大学于2015年10月成立了创业中心,向所有学生、校友、教工和耶路撒冷企业家开放,提供预加速器项目、加速器项目、生物科技企业所需实验室设备、导师指导以及学术研讨会等服务。

此外,以色列全国性的创新创业活动和比赛,也为大学生创业者们提供了更加广泛的交流和展示。

“Technion3DS”是一个高强度的、注重实践的三天工作坊。学生从最初的创意到向投资商展示,并得到全面指导。在丰富多元的工作坊中,学生可以亲身实践,在动手中学习。活动中,工作坊也能够将学生联系起来,促成多家企业的创立。

“BizTEC”是以色列面向科技初创企业的全国性比赛。来自以色列各地的学生通过参加高强度暑期项目,把科技创新技术转化成全面发展的企业。从开始举办至今,参与“BizTEC”的企业已获得超过2亿美元的融资。

专注创业实践技能

经以色列高等教育委员会批准,赫兹利亚跨学科学院正式开设了“创业学士学位课程”,面向有兴趣建立创新企业或设立创新项目的学生招生。

“创业学士学位课程”不但包括了传统的法律法规、财务等商务类课程,而且还有很多实践方面的创新。例如,“一手创业”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框架,通过案例研究、互动课堂讨论、客座演讲和教育旅行,探索创业和创业管理的世界;“技术革新与创新”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业务创新和技术进步引发的机遇和制约;“互联网时代统计”课程引入了社会科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并延伸到“大数据”时代所需的其他概念。

对于创业的学生来说,应对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实践中的关键。“创业学士学位课程”也设置了培养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性课程。

“处理和应对失败”课程是从组织管理的角度,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企业失败的原因,帮助学生了解失败;“伦理与创业”课程首先是在伦理学理论中设定必要的背景,通过讨论进行案例研究,并邀请企业家分享他们在这些问题上的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则是使用逻辑思维,系统分析基于数学模型和不同科学原理的解决方案,涉及科学、技术、经济、管理、分析和决策等领域的一系列问题。

希伯来大学在其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中开设了“创业360”(Start Up 360)专业方向,学生可以在法律导师和风险投资从业人员的指导下学习管理和投资初创企业的必要工具与方法。

“创业360”专业方向旨在培养学生管理和投资初创企业的必备能力,并邀请国内外讲师和以色列律师事务所人员为学生提供指导,向学生教授以色列国内外创业生态系统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投资者需求,以及在初创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应接触的不同投资者,并传授分析这些企业的工具和方法。该专业的师资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西北大学和杜克大学的讲师,并与谷歌、微软、西门子等国际科技企业及多个风险投资基金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塑造创新创业精神

领导力和企业家精神是创业者必不可少的素质。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创新创业中心注重促进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并在这些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该创新创业中心的目标是在贝尔谢巴-内盖夫地区和全以色列创造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创新生态系统,目的是促进本·古里安大学的创业与创新;通过大型活动、讲座、社区活动等多个项目,促进企业家精神领域的教学和研究。这些都是对创新、科技和创业精神需求日益增长的回应。

本·古里安大学创新创业中心的具体项目包括,与国际学生事务处合作,为国际学生提供学习创业与创新机会;通过分享视频和现场演讲来激发深入讨论;为技术和创新企业制定创新意图,改善在线服务的公共部门创新计划;就创业和创新课题开展非会议项目;提供创意转化知识的商业计划书竞赛;帮助学生发展创意和创新思维的全球创业周;促进创新和创业领域的教育和研究等。

而在赫兹利亚跨学科学院“创业学士学位课程”中,“创造力与思想心理学”课程为学生普及认知、发展趋势、生物学视角、个性和动机等心理学知识,为增强学生的思想和创造力提供了坚实的学科基础,丰富学生对于创业者心理和精神层面的认知。


四、《创新创业促进学科发展——访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校长安德鲁·迪克斯》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7年9月22日作者:张东


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刚刚落下帷幕,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大赛中脱颖而出。如今,大学生已成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在国际上,创新创业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之一。为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些国家和高校从平台搭建、政策改革、学科建设、课程调整等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创新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2008年,伴随着全球经济危机,曾经经济发展强劲的爱尔兰一度成为欧洲经济受挫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今,对于经济复苏中的爱尔兰来说,高等教育中创新创业方面的贡献不可小觑。

作为爱尔兰最具国际化的大学,始建于1854年的都柏林大学不仅是欧洲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之一,而且在创新创业方面也探索出了一条成熟的培养模式。

日前,在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都柏林大学校长安德鲁·迪克斯(Andrew J. Deeks)接受了本报专访,讲述了都柏林大学鼓励师生创新创业的方式和途径。

记者:在创新和创业方面,都柏林大学近年来有哪些探索?哪些做法值得与中国同行分享?

安德鲁·迪克斯:一直以来,都柏林大学都鼓励创新创业,而且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氛围,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研究者,都会尝试创新创业。这个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氛围是从学生踏入校园就开始的。都柏林大学有一个创新学院(Innovation Academy),为本科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模型、案例和课程,任何专业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选择这些课程。

另外,都柏林大学的创业孵化器(Nova UCD)为学生创办公司提供各项服务,而且还会对教师和研究者的设计和研究成果进行市场评估。可以说,都柏林大学不仅为创新创业提供场地,还提供具体的方案和建议。

工业合作中心(NexusUCD-The Industry Partnership Centre)是都柏林大学的另一个特色。如果本校企业想要发展壮大,或是校外企业希望更加接近科技前沿,都可以进驻这里。

如今,有130多家公司在都柏林大学创新创业孵化器成功创立。工业合作中心入驻了20家公司,共有近2500名雇员。

都柏林大学在创新创业方面形成了一种从教育到科研再到创业的“生态系统”。为了使创业公司能够持续发展,都柏林大学还引入了投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记者:这些公司中,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安德鲁·迪克斯:都柏林大学有很多学生、教师或者研究者创建的公司都非常成功。近期获得很大成功的一个公司是“Logentries”,是以前的学生和教师共同创建的。这个开发持续分析电脑系统问题的数据软件公司近期被一家跨国公司以68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

记者:您刚才提到,都柏林大学鼓励教师和研究者们进行创新创业。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都柏林大学如何保证教师和研究者们能够平衡兼顾创业和教学?

安德鲁·迪克斯:教师和研究者肯定是专注于教学和科研的,但是如果他们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那么他们可以申请进入企业孵化阶段,并会得到一名创业助手。关于公司建立和运作方面的具体事务都是由这名助手来完成的。这样一来,教授和研究者依然能够保证教学和研究。都柏林大学的一名研究者创建了3个公司,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教学和研究。

记者:为未来社会培养各方面所需的人才,是一所大学的根本任务。在您看来,一所大学的使命是什么?创新创业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安德鲁·迪克斯:我认为,大学的使命就是培养能够适应当今和未来世界发展的人才,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研究促进世界知识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发展和进步。研究型的大学有两个使命,一个是帮助学生在社会中立足,另一个是通过研究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学生将来有可能成为企业家,也有可能成为环境科学家、小说家、教师或者护士。但是有些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感兴趣,而且有创业者的品质,无论是什么专业,只要他们有好的想法,我们都会支持他们在学习的同时进行创业实践。

记者:您认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都柏林大学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实现它?

安德鲁·迪克斯:我认为有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具备,一方面是学科专业知识必须扎实,另一方面为了应对未来挑战,学生应该具备三种能力——寻找和试探新方法的创新和创造能力、理解不同文化和传统的人际交流能力、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

这些知识和技能需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学习,也需要在活动和项目实践中学习,例如创业项目操作、组织团队活动,或是成为国际志愿者,这些课堂之外的活动都有助于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不同的技能。

记者: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在为国际化而努力,作为爱尔兰最具全球性的大学,都柏林大学在国际化方面应该很有经验。

安德鲁·迪克斯:我们始终在鼓励学生参与国际性的活动,大概20%的本科生都会到其他国家丰富他们的经验。同时,我们也在吸引国际学生,都柏林大学的国际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5%。这样,无论是校园生活还是课堂学习,学生都可以有国际化的体验。当然,教师也是国际化的一部分,都柏林大学面向全球招聘教师,如今有40%的教师来自其他国家。

都柏林大学也在与其他国家进行更广泛的交流,我们在中国北京、印度德里、马来西亚吉隆坡和美国纽约都合作建立了“全球中心”。我们也在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国际交流。

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是都柏林大学与北京工业大学合作的办学项目,目前学生规模已经超过1000人。除此之外,都柏林大学还与复旦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有长期的项目合作。

在汉语教育方面,都柏林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合办的孔子学院是十大模范孔子学院之一,目前正在建设全球第一栋由两国政府出资的孔子学院大楼,预计2018年初将投入使用。

五、《创业是一种坚持与责任》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7年9月22日 作者:张东


2009年,马来西亚留学生朱国伦(Gaston Chee)从英国华威大学毕业。作为华威大学学生会的领导者之一,他和同伴们策划了一场属于国际学生家长的毕业典礼。从此,他在英国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随后,朱国伦来到中国,在另一种创业文化背景下继续开拓事业。如今,他不但是毕高教育执行总裁,还是中国英国商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走向世界论坛主席,他不仅专注于留学生服务,而且一直在推动中英两国的文化教育交流。

对于创业,他说,“一个创业者要将自己看作投资者,因为创业就是在投资你的时间、你的青春、你的未来。”

创新来自身边的观察

“毕业典礼应该属于父母,因为每一个留学生背后的家庭都付出了很多。”从英国华威大学毕业的时候,作为学生会的领导者之一,朱国伦和团队成员想为马来西亚留学生的父母们策划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

这个想法来源于他留学期间的体验和观察。“英国本地的大学生可以申请政府学费贷款,但是留学生,特别是亚洲的留学生,需要父母来负担大部分的学费和生活费。这些费用会占据一个家庭的大部分收入。”朱国伦将毕业典礼的策划申请分别递交给马来西亚驻英国大使馆和华威大学。

这份心意感动了很多人,也获得了他们的支持。最终,这届毕业典礼如期举行。留学生的父母们也如约而至,作为特殊嘉宾,收获孩子们的感谢与祝福。

对于朱国伦来说,这次毕业典礼不仅开启了他的创业梦想,也让他步入了英国留学服务之路。

在华威大学工作期间,朱国伦通过学校的丰富国际体验项目(Enriching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继续为留学生和家长服务。

“我们努力让留学生和家长的联系更加紧密。”工作中,朱国伦越来越体会到,留学服务不仅仅是帮助他们申请学校、机票、住宿、接机等服务,更要成为家长和学生的桥梁,为家长提供更多的后续服务,促进远离家庭的留学生与家长的亲子关系,提高家长对于留学生活的感受和认识。

观察越来越深入,思考越来越周密,思路越来越多元。随后,他创立的“毕业之后”项目(Graduation and Beyond)获得了英国当地的投资,同时也收到了投资方的建议——留学服务在关注后续的同时,还应提前,从学生出国之前就介入,开展学生和家长的留学教育。

帮助更多人走得更远

“很多学生不觉得出国是一件幸福的事。”在与华威大学中国留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朱国伦发现了一些中国学生或亚洲学生的共同特点。很多留学生与父母的感情并不是很好,而且与父母的交流也很少,有些学生甚至会认为父母承担学费和生活费是应该的。

经过长期调研,朱国伦的团队找出了其中的一些原因:大多数中国家长会参考留学中介的推荐,为孩子选择留学目的地、学校和专业,但没有尊重学生自己的兴趣和选择;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留学目的国家文化习俗了解不够,与孩子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一些家长因为外语技能欠缺,无法与孩子的学校和老师保持联系,无法了解孩子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况等。

“孩子出国,家长一定也要提高、进步。留学不只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家庭的共同任务。”朱国伦认为,在学生准备出国留学的时候,家长也要了解留学目的地的文化习俗、语言和交流方式等,需要增强孩子留学生活的参与度。

因此,朱国伦创立了毕高教育,意思是“承载梦想,超越自我”(Be Empowered,Go Beyond)。他也将服务的目标范围缩小至中国留学生和中国家长。

为了促进亲子关系,毕高教育除了组织家长培训之外,还会定期组织家长前往孩子留学的英国城市,开展家庭化的亲子活动,例如聚会、露营,鼓励家长与孩子之前的沟通,同时也帮助家长们学习英语,让他们在参加孩子毕业典礼的时候,能够与孩子的导师和朋友们愉快交流。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家庭中的榜样力量也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在马来西亚和英国文化的双重影响下,朱国伦希望这种陪伴式的、轻松的、尊重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够影响更多中国学生和家长,让留学更加快乐、更加顺利。

品质决定创业成败

因为毕高教育服务的目标人群在中国,因为中国有更广阔的市场和机会,因为中国有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这位习惯了西方沟通方式而且仅会简单中文的创业者,决定来到中国,在北京发展自己的事业。

“在完全陌生的城市开拓事业,你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记者问他。

“是文化和习惯。”多次碰壁之后,朱国伦发现,在中国,面对面沟通比电子邮件交流更容易建立信任;加上头衔的称谓更能显示出尊重和诚意;善于学习和接受改变能使自己更容易融入新的文化和环境。

因此,他暂时放下工作,开始学习中文和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认真了解中国创业市场的规则和程序,仔细观察中国人的做事习惯和交流方式。

“一个人的品质和兴趣比商科文凭更加重要。”经历了在英国和中国的创业发展,朱国伦体会到,创业者最重要的能力不是专业背景,不是创新思维,而是人格品质。

“没有优秀的品质,行动便失去目标;没有目标,心就迷失了方向;没有方向,理解力也将萎缩,从而导致对知识的无意义追逐,经验也因此变得盲目。”一个创业者需要具备知识、能力、经验、理解力、包容度等多种素质,但朱国伦认为,最容易学到的东西非“经验”莫属,而拥有特殊品质的人,往往也能很快积累经验,并善加使用。

对于创业者来说,优秀的品质就是社会责任感,是站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思考企业发展问题的理念。

六、《如何实现创新学习》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日期:2017年9月15日 作者:龚春燕,重庆市教育评估院


创新的学校,要改善创新学习的学校环境。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学校文化理念系统,提升校长和教师的创新教育素养,建立开放灵活的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统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年5月颁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创新强国。不论是创新型国家还是创新强国,创新人才是根本,而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

笔者1997年提出并先后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立项了“创新学习研究”这一课题。所谓创新学习,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依照常规,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实际,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新点子。简言之,创新学习就是把创新的方法寓于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目的的一种学习活动。20年来,笔者总结了教师创新地教、学生创新地学的方法与策略,近几年通过大数据深入分析了创新的监测与评价,对创新人才培养作了一定的尝试。

环境宽松是创新学习的土壤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社会风气决定着人们的观念、行为方式。

创新的国家,一定具有创新的社会环境。在全社会营造出有利于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风气和支持系统;具有全社会尊重创意、崇敬创新人才的大好局面;得到全体教育人对创新的理解和包容,尤其是家庭对创新的鼓励与支持。

创新的学校,要改善创新学习的学校环境。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学校文化理念系统,提升校长和教师的创新教育素养,建立开放灵活的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评价机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从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等6个方面解放孩子的创造力,就是制造了良好的学校环境,促进了学生的创新。

创新的家庭,要改善创新学习的家庭环境。一位优秀的家长,要自己热爱学习、热爱创新;在人格上尊重孩子,在能力上帮助孩子;尽可能支持孩子奇异的思想,和孩子一起多动手。

课程多样是创新学习的基础

教育部推行了10多年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制度,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当然,受制于办学条件、师资等因素,有些学校还没有真正的校本课程,大部分学校都需要植根于学生心田、符合学生兴趣的课程。

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在1939年8月就设普通课和特修课两部分。普通课程有:国语、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社会常识、音乐、体育、生理卫生等。特修课按学生的特殊才能和兴趣爱好,分组开设课程。如文学组设有文学讲话、语法、名著选读、写作练习、文学思潮、作家研究、文艺批评、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戏剧组设发音、表演、化妆、舞蹈、戏剧讲话、舞台技术、剧运史、导演、剧作、心理学等。根据学生兴趣与爱好分组,开设不同的课程,促进了学生创新的发展。

在新的时代,基于互联网思维,我们开发了创新的课程,既关注学校创新的整体课程,又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有个性的课程,并从网上选择指导教师与其他资源,促进创新的个性化课程不断生成。

学生互动是创新学习的根本

教师教学面对的是学生群体,如果传授的是静态知识,设计动手做教学环节少了,对学生而言,好奇心少了,互动少了,有可能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动手不灵活、个性没得到张扬。

近几天,在一所学校观摩芬兰老师与我国教师执教的科学课。我们的教师上“空气占据位置”一节,老师通过一个简单演示和学生活动后,让学生看到无处不在的空气是可以占据位置的,然后教师以“如果……会怎样…….”让学生个人和小组讨论,提出问题,教师一边让小组汇报一边进行归类,共有9种设想。这一环节用了近30分钟时间。然后学生根据老师归纳的情形进行分组实验活动,用了7分钟。然后教师继续了10多分钟的讲解。

芬兰的教师执教了“坚固的塔”,老师从芬兰来中国,用了“一招”就拉近学生的距离,跪着为每个学生随机发放一个号牌,师生亲近了,学生自然分组了。教师简单几句话,学生用纸、胶带制作塔,越坚固、越高就越好,30分钟都是学生活动,思考不同的造塔方式。学生互动制作20分钟时,教师提醒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作品,这其实是一个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的转化。每组学生再用塑料软尺度量塔高,通过“成功”激发学生兴趣。小组讨论,塔如何更坚固?老师深入8个小组,根据每组的不同而指导。一节课40分钟,学生个个动手,“高塔”创新较多。

评价多元是创新学习的保障

关于创新的评价,目前国际上有两种趋势。一是远距离联想评价,创新是将联想得到的元素重新整合的过程,而重新结合的这些元素相互之间联想的距离越远,这个过程中创新的能力或者问题解决的程度就越高。二是同感评价,尽管人们对创新的定义可能各有不同,但是人们特别是同一个领域的专家们对同样一件作品的看法会趋向一致,这就是同感,而这种同感可以作为评价创新的基础。

2004年,我在美国召开的一次大会上提出了创新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即“思(THINK)——问(ASK)——动(DO)——创(INNOVATIVE)”的TADI模型,关注过程和体验,重视学生个体差异。今天根据创新评价两种趋势和过去的TADI评价,结合重庆市教育评估院8年来建成的大数据库,我们从5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创新过程评价,对学生自我意识、创意想法、抗挫折能力进行观测;二是创新思维评价,对学生流畅性、 灵活性和新颖性进行观测;三是创新技能与方法评价,对学生使用的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等具体方法进行观测;四是创新产品评价,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科技小作品和研究成果进行观测;五是创新人格评价,对学生的冒险性、好奇心、想象力和挑战性进行观测。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做合作了两年的学生创新大赛,不论是数学建模竞赛、机器人竞赛、结构设计竞赛、数据挖掘竞赛,还是创意作品与课题研究成果竞赛,我们都采用这种方式评价,评出了若干创意十足的作品。我们关注了学生在每一环节中的变化,关注了学生潜能发挥,关注了学生创新的过程与情感体验,获取了大量数据并以此进行计算模型再作评价。

教育创新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创新学习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


七、《“综合型”这条路高职不能走》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7年9月19日

作者:胡解旺,嘉应学院发展规划与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高职院校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中师资不足、生源下降、经费短缺等问题主要归因于外部条件,而追求综合性、盲目设置专业、进行外延式扩张则主要归因于自身决策失误。

要知道,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高职院校之所以被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所重视,皆因其专业设置契合地方和相关领域的产业发展需要,其人才培养填补了普通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不足、专业实践不够的空白。此乃其提高办学质量的不二法门。但一些高职院校企望迈上“高大上”之列,不再满足于自身原有的相对优势,而是盲目上马一批自身并不擅长、并非地方急需又缺少竞争力的长线专业,如经济法律、影视艺术类专业,率先成为高职院校中的“综合型大学”。在师资短缺、生源不足、学校美誉度较低的情况下,这种罔顾自身实际之举势必重蹈许多普通本科高校的覆辙。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多年前,在盲目追求综合性、无视自身特色和个性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名校利用教育主管部门与当地政府的政策倾斜和巨额投入,成为拥有多校区、学科门类齐全的“巨无霸”大学;许多颇具行业特色、办学实力稳固的中小型大学盲目跟风,设置诸多缺少基本师资的外语、法律、会计、影视艺术类等专业,并大举“跑马圈地”、扩充校园面积;众多新建本科高校稍加迟疑之后,也迅速跟进,开启了综合型发展之路。

经过多年发展,多校区、学科门类齐全并未有效提高名校的办学质量,反而大大增加了办学成本;因为大量增设新专业和外延式扩张,行业特色鲜明的中小型大学变得无所适从;至于新建本科高校,由于整体办学实力偏弱,又以综合型大学为尊,结果只能与名校在同一条跑道上竞速,被越抛越远,导致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地方产业)严重脱节,人才培养质量日益下降。学校既不能顶天,又无法立地,只能悬在半空,在经历曲折、痛苦的综合型选择之后,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正在陆续回归办学的本真——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彰显自身特色、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在较短的时期内,任何一所高职院校,都难望名校和地方重点大学的项背。除极少数学校外,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甚至无法与新建本科高校一决高下。在总体实力积弱的情形下,高职院校更应该收紧拳头而非撒开五指,集中精力办好自身的优势专业、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强壮筋骨、练好内功、提升办学水平的核心之举。舍此,恐无其他良策。

反之,如果某些高职院校在办学稍有起色后就四面出击,即使校园面积扩大,专业门类增多,学生数量上涨,其办学质量却日渐稀释和下滑,最后被激烈的竞争市场打回原形。届时,高职院校将再次成为边缘角色,部分高职院校或许被迫走向倒闭、破产之路。


八、《聚焦航空产业链 提前谋划新专业》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7年9月19日 作者:翟帆


“中国制造2025”将航空航天装备列入十大重点领域之中,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通用航空领域,随着通用机场的大规模建设,航空医疗和航空游览等市场的兴起,无人机的迅猛发展,复合材料在飞机上的普遍应用,航空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对技能人才产生大量的新需求。

受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民航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日前组织专家编制了《通用航空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分析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报告》。同时,一些航空企业和航空类职业院校也组织力量,撰写了《航空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两份报告均显示,航空新兴业务领域缺乏必要的技能人才支撑,建议相关职业院校及时把握行业动态和需求,从全产业链的角度,考虑新设专业的必要性,为航空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储备。

通航大发展吸引职校向航空领域拓展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航空制造业主要服务于国家空军、海军装备建设,主机厂分布在成都、西安、沈阳和南昌等地。报告显示,这种产业布局很大影响了企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主机厂所在城市的职业院校,传统的军机和民机生产工艺、维修流程和教学体系已相对成熟,飞机制造技术、飞机电子设备维修和飞机机电设备维修等专业的匹配度较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也较高。

随着我国军用飞机和民用飞机的数量增多,型号更新速度加快,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在此背景下,很多职业院校尝试向航空领域拓展,切入点多为飞机制造技术。而传统航空职业院校则对培养方案进一步细化,针对未来维修的机种进行针对性培养,效果良好。国内通用航空市场的发展,使得通用航空飞机和无人机的制造、操作、维修、检测对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大,有些院校已将通用航空飞机维修单独列出。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新建500个通用航空机场,专家预测,按照每个机场配备10名机务人员计算,将会增加5000名机务维修人员。而建设中的航空医疗救援网络,若实现覆盖全国80%以上国土面积、响应时间在30分钟以内、固定翼和直升机相配合的目标,需要大约1000架专业航空器,估计需要5000名飞行员和8000名机务维修人员。报告显示,通用航空的业务范围十分广泛,涉及航空器销售、改装、航空医疗、航空游览、航空巡查等众多领域。而目前通用航空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还集中在传统业务领域,不能满足通用航空发展多样化的要求,也没能体现通用航空的特色。

无人机制造应用需要形成产学研联盟

无人机最近几年发展迅猛,在农林植保、电力巡线、地质勘察、摄影航拍等众多领域应用。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虽然刚刚成立,但因为顺应了通航产业和智能制造大发展的趋势,行业人才需求潜力非常大。专家预测,到2020年,仅植保无人机我国就需要10万架,对应的无人机驾驶员数量将达到30万人左右,按平均每人维护10架无人机计算,由此产生的机务维修人员需求也接近3万人。

由于无人机制造和应用不如传统有人驾驶飞机普及,形成成熟的产业和维修体系需要一定时间。专家们表示,无人机的大小从翼展40米的全球鹰到消费级的直径不到30厘米的大疆精灵4,类型众多,职业院校学生想在3年时间内完成所有类型无人机的理论和实践学习非常困难,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职业院校与企业、科研单位联合,形成产学研联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适当扩大招生规模,以适应未来军用、民用和消费级无人机产品及复合材料飞行器市场的快速发展。

此外,专家们也提醒,无人机应用安全意识的培养有待加强。无人机进入公共空域后必然带来无人机对地面公众的安全威胁和对其他航空器的安全威胁。当前的无人机操作手培养片面关注操作技能,对安全意识的培养缺乏足够重视。

英语水平与航空企业期望相差甚远

民航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调查时,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向专家提到,希望毕业生能够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这也是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质量诟病最多的一点。

项目组发现,通用航空目前使用的机型几乎都是从欧美国家进口的,相关手册的汉化相对落后,这就要求通用航空驾驶人员和机务维修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资料阅读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查阅技术文献,自主解决飞行和维修过程中遇到的部分问题。而目前职业院校的学生,英语4级平均通过率不到15%,这样的英语水平和能力与企业的期望有着较大差距。

专家们还了解到,由于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企业对机务维修人员复合材料维护和修理技术需求越来越迫切,而职业院校通用航空器维修专业对此重视不够。现行通用航空器维修专业是在原有的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基础上改造而来,人才培养中缺少专门的复合材料维修技能专业课及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此外,企业对多技能复合型人才需求强烈。通用航空企业一般规模较小,通用飞机也相对较小,分工不像运输航空那样细,因此希望员工是能胜任多岗位工作任务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创新性设立新专业

考虑到区域布局对专业设置的影响,专家们建议,陕西、四川等航空制造企业较集中的省份,所在地院校可以向制造类专业的招生多倾斜;江苏、湖北等省份,航空制造类企业较少,而区域经济发展较好,所在地院校可以多设置维修与服务类专业。

在专业设置方面,由于航空装备类的11个专业多是新增专业,很多专业还没有详细的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给院校专业设置和企业人才招聘造成较大困扰。因此专家建议,尽快制定和完善航空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让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航空企业的人才选用有章可依。

专家还建议,要大力支持航空专业的创新发展。如目前航空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中没有考虑到电动飞机、太阳能飞机、生物燃料动力飞机等的制造和维修特点,职业院校应从全产业链的角度,考虑新设专业的必要性。未来,私人飞机、航空医疗、航空游览等业务的发展也需要相应的人才培养支持,教育主管部门要大力倡导职业院校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创新性地设立新专业,对相关院校提供专业建设经费支持。

九、《抢占新能源汽车专业风口》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日期:2017年9月12日 作者:翟帆

《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建议,一、二线城市的职业院校应当开设新能源汽车专业,低速电动车市场活跃地区的职业院校应加快开设

“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良好的一、二线城市的职业院校应当开设新能源汽车专业,山东、河南等低速电动车市场活跃地区的职业院校应加快开设新能源汽车专业。高职可增大专业招生量,适度超前发展,中职可适度发展。”在日前发布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中,专家们对职业院校提出这样的建议。

受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应用与服务分会牵头下,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汽车职业教育研究所、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和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等单位组成课题组,共同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进行了调研,了解人才需求,并对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设置提出建议。

市场对高职生需求量大于中职生

新能源汽车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关键总成制造企业、整车制造企业和汽车服务企业。关键总成制造企业岗位主要有一线生产、实验试制、质检等;整车制造企业岗位主要有一线生产、实验试制、试车质检和调试返修等;汽车服务企业岗位主要有汽车销售、维修、配件销售管理、充电桩安装维护等。

通过企业调研,课题组了解到,在关键总成制造企业,实验试制岗位的操作准备人员主要是中职毕业生,而操作及数据管理人员则是高职毕业生,但岗位人数都较少;一线生产岗位,由于需要操作自动化生产设备,主要以高职生为主,辅以中职生。在整车制造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比例高于关键总成制造企业,这是由于整车制造过程中有更多的人工装配工作,车辆调试和返修人员以维修经验丰富的高职生为主。汽车维修企业是技术技能人才主要的就业渠道,相比传统汽车维修企业,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高职毕业生比例较高,这是因为新能源汽车维修工作对电气类知识需求较多,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对技能要求稍低。

统计下来,企业对中、高职生的需求,关键总成制造企业约为1∶3,整车制造企业约为1∶2,服务维修企业约为1∶2。对于人才的技能结构,关键总成企业偏重电气化,整车制造企业偏重车辆知识兼顾电气类知识,服务维修企业强调综合能力。

厂家之间技术封锁,专业建设条件短缺

据了解,在教育部高职专业目录中,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有两个,分别是装备制造大类中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交通运输大类中的“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中职专业目录中尚无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这两个专业2015年在全国分别有21个和17个专业点数,分布在17个省市,布局非常分散;招生人数分别为1636人和809人,规模较小,但招生增量很快。

目前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从传统燃油汽车专业或自动化等专业自学转行而来,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处于摸索阶段,对专业建设缺乏经验。而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处于快速发展和技术探索时期,市场竞争激烈,厂家之间技术封锁,无暇参与院校专业建设,造成学校专业建设所需的各方面资料和条件短缺。

新能源汽车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家长和学生认可度高,生源较好,招生较为容易。虽然目前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比较低,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大,毕业生转入新能源汽车行业更有竞争优势,因为传统燃油汽车专业偏机械方向,其人才在电气相关方面较为薄弱。

人才需求类型多样,专业培养目标较窄

课题组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匹配程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人才培养目前与行业需求存在差距。

在培养目标上,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主要面向的是制造企业的一线生产岗位,没有涵盖众多岗位群;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专业主要面向维修和销售等岗位,没有涵盖充电桩等基础设施服务企业的岗位需求。

培养规模上,由于职业院校专业开设较晚、课程体系不完备、缺乏课程与师资及对行业发展持观望态度等因素,导致人才培养数量偏少,不能满足行业需求。

培养层次上,职业院校对新能源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层次与需求不符,相比中职,高职培养的人才数量偏少。

培养布局上,目前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总成制造企业集中在中东部,尤其是东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实施汽车限购限行的一、二线核心城市并逐步向三、四线城市延伸。当前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需求布局较为集中,而专业布局较为分散。

课程结构上,职业院校多数没有经过充分调研并进行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课程结构体系只是在传统燃油车专业基础上增加了若干门新能源汽车专业课,没有针对不同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进行区分,没有针对充电桩等服务企业的相关课程,也没有纳入在新能源汽车上集中运用的智能互联、轻量化等相关知识课程。此外,教学中,对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教育不足,缺乏针对电的防护的相关配套设施和考核体系,缺乏针对制造行业,尤其是新技术的安全生产规范相关内容。

对新能源汽车的专业设置指导意见与政策建议

课题组提出,各地在开设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时,要坚持省级统筹、顶层设计,破除专业建设动力不足的问题。推进需求传导式改革,以当地企业实际需求作为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标准。

要建立职业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职业院校可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及当地企业共同组建教育集团,建立有地方、行业和相关企业参与的新能源汽车专业指导委员会。

职业院校应加强专业建设前期调研,有针对性地制定新能源汽车专业定位及培养方案。

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良好的一、二线城市的职业院校应当开设新能源汽车专业,山东、河南等低速电动车市场活跃地区的职业院校应加快开设新能源汽车专业。高职应增大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招生量,可根据当地新能源汽车市场状况适度超前发展,中职可根据当地市场状况适度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种类具有多样性,区域化严重,职业院校应主要服务当地企业。应采取“多课程、小课时”的课程结构,体现传统汽车课程和新能源专业课程的复合,建议直接借用现有成熟的电气类课程及评价体系,加强智能互联和轻量化相关知识内容。


十、《城市交通,该让更多的人感受平等》

信息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苏奎,广州市交通委员会客管处处长 发布时间:2017年2月16日


2016年,摩拜、OFO等互联网单车进入了广州,仅仅3个月就达到了20万辆,注册人数超过200万,自行车大规模回到了城市。但我除了为调研这些互联网单车测试过几次外,终究还没有将自行车作为我的出行选择,广州的暖冬确实适合骑车,但我实在没有勇气与飞驰的汽车一起前行。

衣食住行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城市交通管理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在古代社会,由于较低的人口密度和出行方式的单一,并没有系统交通管理的需求。现代城市,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与高密度的土地利用使得城市交通管理极具挑战和必要。从技术上来说,交通流的网络化与动态性使其相比那些封闭静态优化问题更为困难,但更困难的是:交通的主体是人,而不是交通工具,交通管理的本质在很大程度是对道路时空资源在不同人群间的分配,是针对不同社会群体进行的社会价值分配,是一个价值选择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优化问题,即城市交通管理是关心人的权利还是交通工具的秩序。

如果要问我的新年民生愿景,我认为作为基本需求的城市交通出行应该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一项平等权。无论老幼、贫富,每个人都可以到公园休憩,是否去公园休憩主要是个人的选择,可以说就公园的使用来说是平等的。出行需要使用道路,出行权在很大程度上是道路的使用权。但不同于公园等其他公共产品,如何使用道路还取决于很多限制条件,平等权实现却并不容易。

首先是道路交通的设计。如果道路并没有设置自行车道,那么利用城市道路通过自行车出行将变得相当危险,事实上剥夺了很多骑行者的道路使用权。

其次是不同交通工具的使用能力的差异。对于同为机动化出行的公交出行者与小汽车出行者而言,由于小汽车更强的机动性及公交需要频繁停站的特性,公交车在与小汽车争夺道路资源时将处于不利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小汽车出行者相比公交车出行者实际占用了更多的道路资源,如果没有公交专用道对公交出行者使用道路强而有力的保护,将使得道路使用变得极度不平等(小汽车出行占用道路是公交出行的10倍以上)。

更重要的是,使用何种交通工具并不一定是出行者的自由选择,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其财产能力决定的。对于没有能力购买小汽车的人而言,自行车、公交车甚至步行都是其不得已的选择,也就是说,道路使用的分配是财产分配的衍生品。当城市管理者放纵小汽车与行人、非机动车、公交等相对弱势的出行方式进行“公平自由”地竞争道路使用权时,这种形式上的平等,将使弱势人群与弱势的交通方式处于严重的实际不平等。

对个人而言,小汽车极强的机动性使人有了更大“自由”的能力,甚至有人说汽车是“自由之翼”,汽车快速进入了家庭。至2016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2.9亿辆。对于政府而言,中国在2009年就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2016年中国的汽车销量甚至已经是美国的1.6倍以上,在国际上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力,汽车产业确实是重要的经济支柱和国际话语权。可以说,个人和政府都有充分的理由对小汽车青睐有加。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城市为了适应机动化的发展,城市道路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政策都过于向小汽车倾斜,投入巨资修建高快速路,非机动车道逐渐改成了机动车道,交通拥挤之下公交车越来越慢(一些城市高峰期公交时速甚至低于10公里),车满为患下人行道也开始停放汽车,我们的城市快成了小汽车的城市。除了导致交道拥堵、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过分倾向小汽车出行的交通战略必然导致对交通平等权的忽视。

当然,交通方式的选择并不必然导致不平等。对于个人而言,小汽车确实有效率的优势,在郊区与非高峰期,道路通行能力富余,这种优势并不会牺牲其他使用者的效率,自然也不构成对平等权的侵犯,不同交通方式的选择可以说是“合理差别”,反而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但在道路资源紧张的区域(城市中心区)和时间(高峰期),这种优势很多时候就会造成不平等,政府有责任纠正这种事实上的权利侵犯,保障公民的平等权。此外,在道路资源极度稀缺的区域,整体效率更为重要,这时个人的选择要服从集体利益,如并不是所有的道路都有条件设置非机动车道,骑行人的道路权为了公共利益需要放弃。相反,步行街则牺牲了机动车的通行权。

2016年四季度突然风靡全国主要城市的网络单车再一次使自行车路权缺失的问题凸显在公众面前,而非机动车道只是更广泛的路权的一部分。道路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我希望以此为契机,从新的一年起,广州乃至全国更多城市的道路设计与建设都秉持路权分配理念,而不仅是死板的设计规范,道路设计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广泛的权利实现问题,道路设计应该有更多的公众参与。

1980年代初,公交优先的概念传入我国。2005年公交优先又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公交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广州每天公交(地铁)客运量高达1430万人次,但我国还没有建成一个如香港、东京那样的国际公认的公交都市。我希望在新的一年公交平等能得到倡导,公交平等先于公交优先,政府首先保障公交出行者平等的路权,特别是在公交出行量大的路段切实保障公交专用道的专用,公交专用道首先是为了平等而设,公交专用道就是公交平等路,道路拥堵不拥堵不该是实施公交专用道的判断标准。尊重公交车道通行规则,就是尊重他人的权利。

城市交通是每一个人感受社会的窗口,我希望,2017年的城市交通能让更多人感受到平等。南方的广州是温暖的,交通也该是温情的。

十一、《无人超市时代来临了?》

信息来源:南方周末 发布时间:2017年8月17日 作者:倪艳


一家无人超市的造价大约为8万—10万元。

“无人超市”近期成为业界、舆论界热门话题。日前,“居然之家”在北京开出的首家无人便利店“怡食盒子”,经过两周低调实测后开始正式营业。7月份在“淘宝造物节”期间推出“无人零售快闪店”引发关注后,阿里集团该项目负责人8月14日宣布,将于2017年年底前在杭州落成“全球第一家真正意义的无人零售实体店”,向消费者长期开放。“无人超市”减少了人工成本后会给消费者带来价格实惠吗?“无人超市”将替代传统超市,开启消费新时代?

正方:技术进步与商业进步的基本趋势是:消费者使用商品与享受服务,体验上越来越便利,越来越省力;生产者生产商品与提供服务,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工成本占比越来越低。当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脸识别与第三方支付等技术发展到一个临界点,“无人超市”也就应运而生了。“无人超市”没有导购员、收银员,既节省了人工成本,又能让顾客享受全程无干扰、静谧私密的购物体验,很可能带来超市与商场购物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反方:“无人超市”这个名字就挺误导人的。准确名字应该是“无售货员超市”或“无导购员收银员超市”。超市进货、上货与补货是需要人工的吧?目前大多数的无人店铺采用的都是加载RFID标签的方式实现智能购物,贴标签是需要人工的吗?那些自动化、智能化设施是需要人日常维护的吧;出了故障,也需要人来检修的吧?就像提线木偶戏,看起来木偶自己会动,但背后有人在操纵。在现阶段“无人超市”主要是个噱头,远达不到名字本身所标榜的地步。

正方:在现阶段“无人超市”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营业,能节省大量人工成本,让超市运营成本大幅降低。同样面积的店铺,可以上架更多品类、更多数量的商品。据“怡食盒子”介绍,无人便利店占地面积小,采取低成本运营的模式,商品统一组织发货,人工支出少,因此成本仅相当于传统便利店的1/5,比方说20平米的怡食盒子售卖的产品数量相当于一家50平米的传统便利店,但其运营成本相比较要低40%。这样消费者就能买到价钱更便宜的商品。

反方:可记者去“怡食盒子”调查发现,相同商品的价格在便利店业态中相比较而言并不占优势,而且对比大中型超市还要贵一些。“怡食盒子”方面的解释是,无人超市里的商品定价上并不会因为无人而降低,而是会根据用户画像来制定商品的价格体系。言下之意,这节省下来的人工与铺租成本会变为商家的利润,而不是更便宜的价格。所以,现阶段谈消费者受惠是有些误导的。其实消费者要对商品扫码并付款,自己充当了收银员的角色,真的有更便利吗?

正方:新的技术或商业模式刚出现时,由于还不够成熟、规模效应还没有显现或市场竞争还不够充分,可能还会维持暂时的高价。相信随着“无人超市”遍地开花,其所降下的人工与铺租成本一定会受惠于消费者。现阶段,消费者受惠主要体现在享受“无人超市”服务上的升级:自在的环境让人们在购物时自由选择中意的产品而不受打扰;智能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和归类分析,对客户群体需要的商品更精准地进行投放,目的是让顾客的购物体验提升到新的高度。

反方:“无人超市”很可能只是一个过渡形态。首先,消费者如果为了便捷购物、为了买到更便宜的商品,完全可以选择网购;网店的运营成本也比实体店要低得多。“无人超市”仍是实体店范畴,实体店可以智能化,网店也可以智能化。其次,消费者如果是为了享受购物体验,那导购员介绍商品的功能、教导顾客如何使用商品也是实现购物体验所必须的,冷冰冰的机器替代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交流。如果未来实体店要主打体验牌,那人很可能不能省去。

【点评者说】“无人超市”究竟代表实体零售点的未来,抑或只是过渡形态?值得观察。


十二、《2017年最有发展前景的10大行业》

信息来源:360个人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6-12-27 作者:创客人生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常态,2017年到底什么行业能在浪潮中依旧坚挺不倒呢?小编通过分析国内众多行业的发展情况,整理出了10个最具备发展前景的行业:

1.电子商务:

2016年“双十一”双十一网购狂欢节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电商消费能力,仅当日一家公司的交易总额高达1000多亿人民币。据有关机构调查,电商未来的市场在十几万亿,因此造就的百万富翁也会多不胜数,可见电商领域潜力。而从事电商行业相关的职业在这种大的浪潮的推动下必将趁一把好东风,2016年11月底企业招聘信息30%为电子商务相关人才,可见电子商务在未来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2.智能制造业:

作为中国版的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战略在2015年正式提出,就已受到广泛重视,制造业强国的思路在逐步落地。2016年12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下称《规划》)。显然,这代表了政府层面对制造业最新的理解和部署。如何应对制造业国际分工的大变局和挑战,是中国经济中的关键。中国制造业面临的转型升级窗口期是有限的,未来几年正是关键时刻,智能制造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遇。   

3. 3D打印教育培训,创客时代的黄金行业:

作为一项新兴的先进制造技术,3D打印已经从技术研发转向产业化应用,充分体现了信息网络技术与先进材料技术、数字制造技术的密切结合。世界工业强国已将3D打印作为未来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加以培育,制定了推动3D打印发展的国家战略和具体推动措施。我国正在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亟需包括3D打印在内的先进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015年,《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以及《中国制造2025》相继出台,充分说明了3D打印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也彰显了我国发展3D打印产业的决心。目前,我国3D打印技术水平有了较快提升,而专业人才的缺乏却制约了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所以3D打印教育培训正面临最好的发展时期!

4.餐饮行业:

互联网行业给传统的商业领域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 以零售行业、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首当其冲,各地实体经济出现“关门/倒闭潮”,然而另一方面,以“餐饮”、“街头小吃”等为代表的“美食经济”却越来越火,也难怪,“民以食为天”嘛!餐饮行业特别是一些颇具创意的美食,将会长期被看好。最近发现一种叫“加州.爆吧葱&薯“的洋葱/土豆休闲油炸小吃,一颗洋葱或一个土豆加一根火腿肠做一个, 产品外形奇特、好看,口味多样,超级劲爆好吃!除了“形”和“味”上的特别,加上制作过程新颖、吸睛,众多饮食男女驻足围观!我在上海街头看到过有人做这种小吃,场面火爆异常!我估计小老板一天至少卖400-500只,你都想不到,一颗洋葱或者一个土豆加火腿肠经过设备处理后能变成那样“形奇味绝”,价值备增,让人叹为观止----“为了吃,人们居然可以做到这样!?”

5.医疗保健行业

随着国人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同时提高,几十年前的生活陋习被摒除,国人的对健康观念也越来越重视。因此与健康息息相关的药品健康和食品健康都是当下最有发展前途的行业。而与食品养生相关的从业人员前景也越来越光明。

6.养老服务行业:

目前,我国已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每年老年用品和服务市场需求不断攀高。但目前市场上为老年提供的产品却寥寥无几,供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由于国内的老年用品和服务产业还欠完善,涉及养老机构、医疗保健产品、旅游、等领域的老年服务产品急待开发。

7.旅游行业:

近年来,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旅游条件的完善,国人对旅游的热情也是越来越高,同时资本市场对于旅游产业的投资热情高涨,也反映出旅游产业在中国的巨大发展潜力。总的来说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需求潜力大,同时对旅游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来说也是一次大的机遇。   

8.物流快递行业:

2016年电子商务发展创下新高,网络消费更创吉尼斯世界纪录,便捷的网络购物,丰富的国际国内资源,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子商务对国人的冲击,使得物流运输量逐创新高,由此带来的物流滞后,包裹丢失,快件堆积,需要更多的从业人员来缓解被玩坏的市场。

9. 新能源行业:

第十八届五中全会制定能源“十三五”规划将加快建设安全、清洁、高效、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必定会成为国家能源发展的重点。推广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正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今年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必将会引来很多资本投入,新能源的其他相关产业也必将成为能源行业的新宠。

10.循环经济行业:

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在我国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目前,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有5000多家,每年可回收的再生资源近1亿吨,价值2000多亿元,其中废铁4000多万吨、废纸3000万吨、废旧有色金属500多万吨、废塑料600万吨,其他废旧物资共1000多万吨。废钢铁的回收率最高为70%-80%,废有色金属回收率为85%,废塑料25%,废旧橡胶47%,废纸20%、报废汽车的年回收量为80多万辆,仍然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表格下载:201705信息参考-创新创业与行业发展.doc


关键词:201705 2017 17 信息 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