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淄博职业学院图书馆!

2016年末特辑1信息参考

时间: 2017-01-07 15:48:06     来源: 淄博职业学院图书馆 访问次数:

《纵观现代电子科技产品发展历史,寻迹大学图书馆将去向何处》

历史的车轮滚滚,从不会因为悲天悯人而止步不前。人生跌宕着波峰和波谷的起伏,时代亦会在迂回中曲折发展。但是,回望过去,却总有个信念支撑自己:向前看,明天一定会更好。

现实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秉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一个敞开的胸怀、一股学习的热情,欣然并坦然地接受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那么,个人的脚步与时代的节奏就可能会发生共频。社会的基点是个人,由个人形成组织,各个大小不一的机构的良性发展又促成了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富强,所以,个人前途与组织发展和国家命运始终是紧密关联、不可分割的。

又是一年岁末。相信每一位有心人,不论岗位性质、职务身份异同,都会在这个时间交互的节点上触动承传递进的总结思考与未来展望。在图书馆工作环境中浸淫了八年后,我由一个完全的门外汉、到担负起部分独立的工作职责、再到对部门整体工作有了一点个人的见解,当然由于思维高度和观察视野的局限,我还远不能够纵览全局。但也希望从一个基层工作者的角度,借《信息参考》一席版面,拟从“公共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的异同”、“探因现代电子科技产品对大学图书馆利用率的影响”、“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与工作现状”、“国内大学图书馆目前遭遇的尴尬境地”这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学院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隐忧。

藉此抛砖之举,以引玉石之功,对比我院图书馆近几年的发展历程,“知不足而后进,思有得而后改”。也望通过本期文章,可以追本溯源,使各位学院领导能够深入了解我院图书馆当下面临的发展困境和窘境并非我们一家之难借助领导们的智慧与见地,以高瞻远瞩并高屋建瓴,引领我们寻找更新更好的发展机遇,共同推动全院广大教师和学生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热情,逐步提升图书馆作为高职教育特色信息资源重地的地位和作用,优长板之优,补短板之弱,促进学院整体工作的协调顺畅发展。

一、公共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的异同

1.《2016年我国图书馆界大事记》  2.《大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区别》

二、探因现代电子科技产品对大学图书馆利用率的影响

1.《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的发展历史综述》

2.《电子书时代,我们还需要图书馆吗?》  3.《图书馆的存在与消亡》

三、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与工作现状

1.《什么是图书馆员?》  2.《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招聘启事》

3.《迎接新环境下的学科服务 ——国内外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与趋势》  4.《英国大学图书馆考察记》

四、国内大学图书馆目前遭遇的尴尬境地

1.《我看大学图书馆》2.《图书馆员=“阿姨“吗?》  3.《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冷观》

一、公共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的异同

一年,不过365天,不是特别长,但也不算短。可能会发生很多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也足够按照既定计划完成很多工作任务。“积跬步可至千里,积小流能成江海”,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力军的全国各级图书馆中的一分子,我院图书馆也在默默耕耘和积极奉献着光和热。在总结过往经验教训、开拓创新谋划未来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2016年我国图书馆界发生了哪些大事,作为高校图书馆,我们可以尝试从公共图书馆的活动信息里发现点什么、提取点什么、学习借鉴些什么。

《2016年我国图书馆界大事记》

信息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23日

在此,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馆配对2016年图书馆界大事作一梳理回顾。

一月: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是由图书馆采编部门进行图书采购,读者在图书加工上架后选择阅读。但现在,书店与图书馆越来越多地寻求合作,邀请读者到书店选书,图书馆买单,读者所借图书直接成为图书馆藏书。目前还有以安徽铜陵新华书店图书馆店为代表的图书馆书店,书店与公共图书馆协同运营。店馆结合模式一出,各地纷纷尝试,颇受读者追捧,但争议也随之而来。无论如何,这既可视为书店的创新转型,也可看作是图书馆服务读者提升阅读率的便捷途径,都是为了提升全民阅读在努力。

二月:上海图书馆发布“我的悦读”年度阅读账单。数据显示,2015年该馆有效读者人数逼近380万人,流通量稳步增长,达到6326.9万册次,同比增长8%。其中,少儿图书流通占比达到三成。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仍是最受欢迎的图书门类,“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集”成为借阅关键词。而在少儿阅读中,绘本、双语读物则成为小朋友的热门读物。言情小说《盛世良缘》成为图书借阅年榜冠军。个人版阅读账单不仅能够动态展示个人借阅数量、借阅偏好等个性化统计信息,还能获知新书推荐、周边图书馆推荐等服务信息。这样的阅读定制,能提升读者阅读兴趣,让他们更多地使用图书馆服务。

三月:一本“垃圾书”收藏进图书馆里,比它在市场上流通所造成的恶果大得多。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朱永新在2016年政协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建立公共图书馆基础书目配备制度的提案》。他提出建立国家公共图书馆(含大中小学(微博)图书馆和企事业单位的图书馆)基础书目配置制度等七条建议。他认为图书馆所藏图书良莠不齐、从客观上严重制约着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品质有四大主因:图书出版泛滥,数量惊人,难以分辨;图书管理人员学识不足,难以分辨图书优劣;部分图书馆存在着馆配图书招标暗箱操作,导致“垃圾书”光明正大被馆藏;国家缺乏基础书目的引导和权威书榜的指导。

四月: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的2016年“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活动4月28日在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启动。2016年活动以“红色记忆——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为主题,全国14个少年儿童图书馆共同承办全国亲子绘本阅读推广月等12项主旨活动。“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是全国各级少儿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共同参与的一项全国性大型全民阅读推广活动,2009年启动,已经成为未成年人阅读推广的公益品牌。

五月:继浙江图书馆拥抱“互联网”,服务入驻支付宝钱包后,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在支付宝“城市服务”平台上推出了“图书馆服务”功能。深圳市民只需登录支付宝APP,进入城市服务,定位“深圳”,选择“文化生活”类目下的“图书馆服务”,即可利用手机获取图书馆资源与服务。

六月:广州少儿馆迎来20周岁生日。20年来,该馆接待读者3681多万人次,外借图书2430.2万册,为羊城百万少年儿童提供精神食粮。2015年,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全新面向读者开放。新馆开放服务首年,其文献外借达223万册次,单日峰值2万多册,开展读书活动430场、近7万人次参与,服务效益在全国少儿图书馆中名列前茅。

七月:在“互联网+”时代,出版社和图书馆该如何生产知识资源?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共同主办的2016数字出版年会“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共享”分论坛试图解答这一疑问,此次会议议题为“用户至上:数字产品建设与图书馆服务”,近百名来自图书馆和出版机构的代表与会。

八月:2016年世界图书馆和信息大会——第82届国际图联大会于8月13~19日在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举行,来自全球145个国家的近40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今年大会的主题是“连接、合作、共同体”,体现了图书馆文化融入社区的现实与发展趋势。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贺信中说:“此次大会提醒我们,作为一个国际共同体,我们有责任塑造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完全、自由获取知识的未来,所有人都能为全世界人民所共享的信息库作出自己的贡献。

九月:4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图书馆从事阅读推广的青年齐聚广东东莞,参与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广东图书馆学会主办的2016年“阅读推广青年论坛”暨“富媒体环境下的阅读推广创新”研讨会。“阅读推广是图书馆的根本职责,而青年是阅读推广的未来。”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在会议上做主旨报告,对如何做好青少年的阅读推广充满信心与期待。

十月:以“创新中国:技术、社会与图书馆”为主题的2016年图书馆年会于10月26日至27日在安徽铜陵开幕,此次中国图书馆年会首次在中部省份的地级城市举办,体现了促进图书馆事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有助于带动中部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

十一月:图书馆不仅是知识中心,也应是创意创新中心。图书馆该如何建设创客空间?两年一届的全球图书馆盛会——全球图书馆“信息技术与教育”研讨会在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召开,本届主题是“创新者与设计者的创客空间”。国内外诸多知名机构的负责人,围绕依托城市公共图书馆,打造全民共享的创客空间展开互动交流

十二月:京津冀图书馆联盟明确该联盟2017年将加强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服务。在首都图书馆召开的合作发展研讨会上,京津冀图书馆成员为该联盟的合作发展模式提出了诸多建议,并明确该联盟计划打造京津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积极开展联合参考咨询服务、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工作;促进京津冀三地人才合作,建设专业技术培训基地,实现三地优质培训资源共享;联合开展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研究;统筹、支持三地市区级图书馆开展对口合作服务协同发展等。

《大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区别》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04日15版  作者:何小红 李玉海

我国已然兴起建设书香中国、书香省市、书香校园的活动,掀起全民阅读风潮。为了让百姓能够读到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大学图书馆陆续开放部分馆藏资源,接待部分社会读者。为什么大学图书馆不是全部对外开放呢?作为社会读者,对大学图书馆功能特点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服务目的不同。大学图书馆的目的主要是为在校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以及为教师教学科研服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图书馆必须与本学校各学院和专业建立密切联系,资源配置、服务内容与方式要适应各学院、各学科需要,还要根据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等不同层次的读者,制定相应的服务规则,以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效率。而公共图书馆的目的则是侧重于满足公民学习文化知识,普及科学常识,培养读书兴趣,提高全民素质。

服务对象不同。大学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大学图书馆的读者除了具有公共图书馆读者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那就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比较广泛,包括各种职业、各种年龄和各种文化程度的读者。读者需求大同小异,大多数是满足自己的阅读爱好、休闲欣赏等,公共图书馆主要配置种类丰富、复本量较多的文学著作、历史文献、科普作品等资源。

服务项目不同。正是由于服务目的不同,使得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也不一样。大学图书馆除了传统的图书借阅之外,还提供参考咨询、查新查引、学科馆员等服务,以满足读者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的需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学图书馆提供网上检索下载、资源发现、知识管理等专业化服务,而极少提供书店、书法、娱乐或者餐饮之类的服务。公共图书馆考虑到读者需求,特别是老人和幼儿读者的需要,在幼儿教育、老人保健、科普常识等方面提供讲座、辅导、展览等,而且还配套有图书代邮、幼儿看护、老人急救、餐饮等服务。

获取服务方式不同。大学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在校注册学生和教职员工,采取的是“一卡通”自助式服务方式。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读者都有一张能就餐、就医、借书、缴费等功能的校园“一卡通”。读者持卡进入图书馆,经过专门培训后熟悉借阅设备和规程。凭一卡通,读者可以进行图书馆自助借还书、预约座位、自助打印复印等。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所有公民,已经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凭身份证即可享受服务,读者需求的个性化不是很强,相应的服务程序也比较一致。

图书资源配置不同。大学图书馆资源配置,无论是内容还是数量,都是根据本校学科特点来进行布局的。在内容方面,配置的是涵盖本校所有学科的资源,没有的学科基本不会配置或者少量配置,比如,师范类大学的医、农、林、军事等方面的资料就少,理工科类大学的文史哲资料相对也要少一些,并且理工科类大学更加注重数据库资源的购置。在数量上,一般一种书的复本数不会超过3本。公共图书馆配置的图书考虑到读者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一般偏向于文学、艺术、科普等大众读物,而且复本数量较大。

经费来源不同。部属大学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中央财政,由教育部拨款,一般是按照在校大学生的人头数来划拨;省属大学办学经费来自地方财政,由省主管部门拨款,私立学校的办学经费由办学投资人筹集以及学生缴纳学费。大学图书馆经费从学校办学经费中划拨。公共图书馆经费来源于政府拨款,如省图书馆、市县图书馆都是省市政府财政支持。

馆舍布局不同。由于大学校园空间有限,为了提高空间利用率,大学图书馆内一般设置书库、阅览室和少量小型学习研讨室。由于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人数多,大学图书馆总是挤满读者,不少大学图书馆还出现抢座现象。公共图书馆一般设立在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方便读者到馆。除了空间大、座位多外,还有餐饮、书店、停车场等配套设施。近年来,公共图书馆为了方便读者借还图书,还在一些人口密集的社区或街道安装了自助借还书机。

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就是为公众服务,帮助人类学习知识,传承文明。在一些国家,大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没有太大区别,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图书馆。而在我国,尽管政府极力倡导大学图书馆面向社会读者开放,但由于图书资源和馆员人力的限制,加上存在的七个方面的差异,所以一般大学图书馆只对本校读者开放。

阅读使知识与智慧守望相助,图书馆更是以丰厚的纸质资源和信息资源储备,为读者搭起了通向精神天堂的阶梯。诗人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如同一位高尚的人交谈。”不论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终其要义都在于通过广泛阅读、涉猎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民众的综合素质。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图书馆传统的服务功能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围攻之下,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思变求变,以动制动,方能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浪潮中稳住身形,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

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功能介绍图书馆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存续时间距今已有3000多年,它记载了世界各民族宝贵文化财富的发展和演变。在计算机时代到来之前,图书馆以手写和印刷文献的收集、加工、整理、保存为主要职能,以纸质资源为物质基础开展各种文献传递活动。

   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拓展:近30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与快速普及,图书馆的业务工作范围也从原始的纸媒资源收集、加工、整理、保存、传递,逐步扩大到发展读者、读者研究、文献流通和推广服务(包括文献外借、阅览服务、文献复制、馆际互借、流动图书馆服务)、馆藏报道、阅读辅导、参考咨询和文献检索、读者教育等等。因此,现代图书馆不仅具有服务功能,也兼具了教育职能。

   大学图书馆的学术服务特色: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的附属机构,倾向于为校内的专家和学者们在特定领域开展的研究、学校的专业课程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纸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支持与服务,因而使大学图书馆更加具有学术馆的特色。

二、探因现代电子科技产品对大学图书馆利用率的影响

   曾几何时,图书馆是爱书人的聚集地,大学图书馆更是天之骄子们在静心学习和博览群书时趋之若鹜的理想殿堂。又几何时,曾经竟日熙攘如闹市的流通书库和报刊阅览室逐渐门庭冷落,曾经龙迤蛇行的长队、人群至夜不散的多媒体阅览室更至门可罗雀,反倒是自习室的受欢迎程度日渐水涨船高,学习气氛越浓的大学,自习室习室越会人满为患;而那些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创客屋、学习中心、自助服务系统……正凭借其新颖性、便捷性、高技术含量逐渐积攒起兴旺的人气。

这样的情形出现有多久了?似乎是在2011年前后,图书馆的报刊阅览室、流通书库、多媒体阅览室等面对面的读者服务业务就已经有了滑坡的征兆;2013年左右,这种全球性的读者缩减情形不断在大学图书馆里蔓延,一度成为媒体和网络热议的话题;至现在,纸质资源利用率的不断下降和电子资源利用率的悄然提升更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过去的70年里,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电子产品的开发、推广及使用的历史沿革,或许会有助于我们从更加深广的角度理解并思考这个问题,也希望能够顺藤摸瓜、快刀斩麻,帮助我们整理出一个相对清晰的答案。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万物皆存在普遍联系。新生事物的出现、发展、壮大可能意味着旧事物的衰亡,社会也正是在这个新旧更替的过程中呈现出螺旋上升的发展态势——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如此,文明与进步亦如此,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要学习尝试接受变革带来的影响,当然,我们也要努力寻找创新发展的道路,因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

《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的发展历史综述》

一、计算机(1775-1943;1946-)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1775: 英国Charles制作成功了一台与 Leibniz's 的计算机类似的机器,但更先进一些。

1776: 德国人Mathieus Hahn成功的制作了一台乘法器。

1801: Joseph-Maire Jacuard 开发了一台能用穿孔卡片控制的自动织布机。

1820: 法国人Charles Xavier Thomas de Colmar (1785-1870),制作成功第一台成品计算机。

1880: Herman Hollerith,后来他的公司发展成了IBM公司。借鉴了Babbage的发明,用穿孔卡片数据,并设计了机器。

1896: Herman Hollerith创办了IBM公司的前身。

1906: 美国的Lee De Forest发明了电子管。在这之前造出数字电子计算机是不可能的,这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9年1月1日: 加利福尼亚的David Hewlet和William Packard在车库里造出了Hewlett-Packard计算机。

1939: 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军事需要大大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941夏: Atanasoff和学生Berry完成了能解线性代数方程的计算机,取名叫“ABC”。

1943年到1959年时期的计算机通常被称作第一代计算机。

1946: 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和 Computer),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主要用于计算弹道和研制氢弹。

1950: 东京帝国大学Yoshiro Nakamats发明软磁盘。其销售权由IBM公司获得,开创存储时代新纪元。

1951: 美国空军的第一个计算机控制实时防御系统研制完成,标志着计算机的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商业应用的时代。

1953: 磁芯存储器被开发出来。

1957: IBM开发成功第一台点阵打印机。

1958年9月12日: 在Robert Noyce(INTEL公司的创始人)的领导下,发明了集成电路。

1959年到1964年间设计的计算机一般被称为第二代计算机。大量采用了晶体管和印刷电路,计算机体积不断缩小,功能不断增强,可以运行FORTRAN和COBOL,接收英文字符命令,出现大量应用软件。

1960: ALGOL:第一个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推出。

1965: 第一台超级计算机CD6600开发成功。

1969 年4月7日: 第一个网络协议标准RFC推出。

1970: 第一块RAM芯片由INTEL推出,容量1K。

1972年以后的计算机习惯上被称为第四代计算机。

1972: Hewlett-Packard发明了第一个手持计算器.。

1974: INTEL发布其8位的微处理器芯片8080。

1974: MITS发布Altair 8800,第一台商用个人计算机。

1976: Cray1,第一台商用超级计算机。

1985 年12月: MS-DOS 3.2、PC-DOS 3.2,这是第一个支持3.5英寸磁盘的系统。

1988: 光计算机投入开发,用光子代替电子,可以提高计算机的处理速度。

1989年4月10日: 80486 DX发布,集成120万个晶体管。

1990: 第一代MPC (多媒体个人电脑标准)发布。

1993年3月22: Pentium发布,集成了300多万个晶体管。

1996年1月: Netscape Navigator 2.0发布,第一个支持JavaScript的浏览器。

1995年8月23日: Windows95 发布,大大不同于其以前的版本。

1998年6月25日: Microsoft发布Windows98。

(二)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未来的计算机将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与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1.巨型化。巨型化是指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更高、存储容量更大、功能更强.目前正在研制的巨型计算机其运算速度可达每秒百亿次。2.微型化。微型计算机已进入仪器、仪表、家用电器等小型仪器设备中,同时也作为工业控制过程的心脏,使仪器设备实现“智能化”。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笔记本型、掌上型等微型计算机必将以更优的性能价格比受到人们的欢迎。3.网络化。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深入,特别是家用计算机越来越普及,一方面希望众多用户能共享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也希望各计算机之间能互相传递信息进行通信。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己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银行系统、商业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等。4.智能化。计算机人工智能的研究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智能化是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新一代计算机,将可以模拟人的感觉行为和思维过程的机理,进行“看”、“听”、“说”、“想”、“做”,具有逻辑推理、学习与证明的能力。

二、笔记本电脑(1979-)

1979年:Grid Compass 1109电脑问世,是人类从扇贝上获取灵感制造的轻便电脑,是人类有史以来对笔记本电脑制作的第一次尝试。面向对象只是美国航空航天领域,普通民众无法与其接触。64KB内存,1.12MHZ,11千克重。

1983年5月:美国发布了世界首款彩色便携电脑---Commodore SX-64 "Executive"。采用MOS 6510(1MHz)处理器,64K内存,320 X 200分辨率的5寸彩色显示器,内置5.25寸170K的软驱一个重量约13千克。

1984年2月:IBM公司发布IBM 5155个人便携电脑。CPU是Intel 8088(4.77MHz),配备256K的内存(最大扩充640K),内置显示器为9寸的琥珀黄色显示器,分辨率为640 X200,采用的系统为装在磁盘上的IBM PC-DOS Version 2.10,重量约16千克(30磅)。

1985年:由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第一款笔记本电脑T1100正式问世,这款笔记本电脑目前为止是多数国内媒体公认的第一款笔记本。这款笔记本的问世,开始了东芝公司在笔记本业界的20年风雨路程。

1989年9月:苹果公司面向用户推出了第一款笔记本电脑。采用68HC000处理器,这是Motorola68000的低电压版本,运行频率为16MHz。内存为1MB,内置了40MB的SCSI硬盘。这款笔记本采用的显示屏依旧为10寸单色液晶显示器,分辨率为600 X 400,重量约4千克。性能卓越,价格十分高昂。

1991年:第一台商业上可用的、配置彩色TFT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产品型号为T3200SXC,CPU为Intel386SX(20MHz),内存1MB,硬盘120MB,显示屏彩色24厘米ActiveM atrix TFT,分辨率为640×480(VGA)。

1992年10月:IBM推出了第一台以ThinkPad命名的笔记本电脑ThinkPad700C。

1994年:第一台配置Pentium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东芝T4900CT,Pentium处理器(75MHz)、内存8MB,硬盘772MB,26厘米TFT,分辨率为640×480(VGA)。

1995年:ThinkPad760cd问世,这是世界上第一款支持多媒体功能、第一个采用12.1英寸SVGA高分辨率显示的笔记本电脑。支持多媒体处理意味着笔记本电脑从纯商用开始走向更为广阔的多元化市场,此时的笔记本电脑正如当年的 PC一样,开始走向普通大众。

1996年:是笔记本电脑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年。VGA显示屏已经几乎不再采用,SVGA的显示屏被大量采用,同时已经开始有XGA的显示屏出现。此外,硬盘的发展也推动了笔记本电脑的“瘦身”。同年,英特尔正式开始留意笔记本电脑专用 CPU 的研制。当时台式机的 CPU 都是采用 0.8 微米制造工艺生产的,笔记本电脑 CPU 就是在这个时候采用了 0.35 微米制造工艺生产,电压也因为英特尔采用 VRT 技术而降到 3.3V ,也是从这时开始笔记本电脑的 CPU 才真正地与台式机 CPU 划清了界限。

1997年9月:IBM公司在全球率先推出了配备14.1寸彩色液晶、DVD驱动器的笔记本电脑---ThinkPad770。在当时,这款机器的问世意味着高分辨率大屏幕时代即将到来。

1998年:Intel公司的移动版PII/Celeron问世,这让笔记本的性能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

1999年:AMD Mobile K6-2发布,支持了最新的3DNow!而抛开了与Intel MMX技术的纠葛,性能上开始有了大幅的提升。Intel不甘示弱,Mobile Pentium III取代前一任CPU而再一次将移动版处理的速度提升了一个档次,同时将SSE指令带入了笔记本电脑。

2001年3月20日:Intel抢先发布1GHz Mobile Pentium III后,将移动处理器和笔记本都带入了GHz时代,CPU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的时代开始了。

2000年1月:Transmeta带着全新架构的“Crusoe”处理器杀入了笔记本低功耗处理器市场,这无疑也就意味着将于Intel和AMD争夺市场分额,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又将兴起。

2003年1月8日:Intel发布了全新的笔记本电脑架构Centrino,即我们所说的迅驰平台。该构架包括了代号为Banias的Pentium-M移动处理器、Intel855芯片组(代号Odem、Montara-GM)和一个支持802.11b/a的WLAN(无线局域网)以及Mini-PCI卡(代号Calexico)。从此开始,笔记本电脑的平台化开始深入人心。

2003年5月:日立公司将2.5寸笔记本硬盘的最快转速提升为7200rpm,最高容量提升为80G,全面开启了笔记本存储的高容量与高速时代。

2003年7月:VIA发布笔记本专用处理器汉腾(Antaur)处理器,虽然这款处理器的发布市场反应冷淡,然而却让众多笔记本爱好者看到了笔记本处理器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2003年11月:全球第一款64位处理器的笔记本在日本上市。这款笔记本配备了Athlon 64 3200+,512M DDR内存,64G硬盘,康宝光驱(可选),并搭配了15英寸SXGA液晶显示屏。

2004年1月:富士通推出了世界上首款基于S-ATA(串行)技术的笔记本硬盘。它的意义有 两方面,第一方面将笔记本硬盘的传输速率进行了再一次的扩充; 另一方面S-ATA端口在笔记本电脑设计中起到了线路的简化作用。

2005年1月9日:迅驰二代Sonoma平台正式发布。SONOMA平台的一些技术的三大中心 词就是FSB=533MHz、Intel 915、NIC(Network Interface Controller)。相关新技术支持的词汇还有SATA、DDR2、HD Audio、PCI-Express等等。

2005年4月20日:东芝发布20周年纪念笔记本产品--Dynabook SS SX、Dynabook SS S20。这两款机型都采用东芝公司的新型材料为主板原料,大幅度减少了线路并提高速度。其厚度仅为9.9mm,整体厚度为19.8mm,采用了华美的金属材质,最大待机时间长达5.4小时。


关键词:信息参考2016年岁末特辑(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