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淄博职业学院图书馆!

201607上信息参考

时间: 2016-11-16 09:42:49     来源: 淄博职业学院图书馆 访问次数:

编者按:

终于迎来了走出校园大门离开象牙之塔的那一天。

原以为,毕业了就能赚到很多很多钱;毕业了就可以不再伸手父母开口要钱;毕业了就可以谈一场轰轰烈烈无所顾忌的恋爱;毕业了就可以自主创业并获得成功;毕业了就可以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可是,直到毕业以后才发现,原来大学生才是人生最好的职业,原来我所有的以为只是我以为而已。原来生活上的我什么也不懂;原来,工作上的我什么都不会;原来,大学里的恋爱才是最纯真的感情……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变化社会话题的热点已从70后、80后逐渐转向90后,人们对劳动、就业的理解和看法也随之转变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进行创业考察,慢慢考虑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据统计,中国正有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

本期《信息参考》撷取了部分网站报刊就“慢就业”问题提出的一些观点和部分专家、民众就此问题展开的讨论,以供大家参考并了解“何谓慢就业”“慢就业给传统就业观念带来了哪些冲击”“慢就业的利与弊”等,藉以思考探索这种“慢就业模式”会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从业者和择业者带来哪些影响和改变。

只是人生众多生活态度中的一种。

“但,慢,绝不应成为蹉跎青春、回避竞争的借口”。——氧分子网评

《“慢就业”也是一种选择》  ★ 慢就业在目前只能是一种愿景

《慢就业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任性旅行》   四处晃荡的自由与钱无关

《当别人忙着找工作时我在美国近距离观察大选》  ★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慢就业”?》

《慢就业,是错峰择业还是故意啃老?》

“慢就业”也是一种选择

信息来源:上饶日报 我有话说   2016-11-11 作者:吴正英 姜凌

“毕业”等于“失业”曾经是被将要走出校门学子对工作难找的一句戏语,反映出如今大学生求职竞争日益激烈和艰难。但在这其中,有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待业在家,他们或外出旅游,或与三五朋友共同创业,又或准备考研,让自己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他们并不着急找工作,而是尽情享受慢时光,这类毕业生在时下被称为“慢就业一族”。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并不急于找工作,“慢就业”成了他们的新观念。为什么会出现“慢就业”现象呢?据记者了解,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最主要的原因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其次是受访者希望能够“理性寻找发展方向,不愿意在没有找到方向前被具体工作束缚”;第三是“准备自己创业”。“要考研”、“想做自由职业者”等理由也位居前列。

近日,记者在上饶师范学院采访了几名备考研究生的应届生,他们有的是自身立志接受更高的教育,有的则是无奈选择考研。王倩是上饶师范学院一名大四的学生,家庭条件并不太好,选择考研而不是像其他同学一样外出实习,王倩有自己的想法:“现在大学生到处都是,要想找一份好的工作,还是要让自己的学历更高些,工作门槛也就低一些。”她始终坚信,学习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高学历能让自己更容易被大公司选中,从而减少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一边兼职一边学习,更能让她感受生活的意义。

除了待业考研,还有的毕业生选择了创业。黄英在大学期间将微商做得风生水起,攒了一笔钱,近日又雷厉风行地选好了店址,忙装修、搞设备,开了一家美妆店。“找工作,然后领死工资,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黄英告诉记者,现在工作难找,她微商赚的钱和每晚在夜市美甲店兼职挣的外快,足够维持自己目前的开销,并且还有富余,眼下要做的就是努力经营店铺,创业中所经历的一切才是她的乐趣,找工作对于她来说不是目的,现下无比享受慢就业的环境。

“我想先去旅游一段时间,再考虑工作的事情。”在大学一直刻苦学习的梁婷告诉记者。“在校学习时,每天为了考证努力着,没有像身边同学那样四处旅游,现如今需要的证都拿到手了,是时候去好好放松一下了,至于找工作,还是等旅游回来了再考虑。”像梁婷这样的学生有很多,他们为了能多几个证“傍身”,在读书期间发奋学习,从而毕业后选择来一次毕业游。

如今“慢就业”已经渐渐成为一种常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生活。但社会上对于这种现象,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觉得慢就业是理性的选择就业,是为未来做一个理想的规划和长久的打算,也有人觉得慢就业就相当于“啃老”。那么,究竟要如何正确看待“慢就业”这个现象?据有关人士称,“慢就业”是一种多元选择,对于“慢就业”应辩证看待,这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式带来的客观趋势,毕业后不急于就业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大学毕业生“慢就业”如果可以掌握好“火候”,设定一个期限并且脚踏实地,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专家解读:积极的“慢就业”是可取的所谓“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读书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

上饶师范学院包惠珍老师分析,随着社会的宽容性和多元性增加,大学生的就业也变得多元起来。大多数家庭条件较为优越,很多毕业生对于赚钱没有迫切的需求,年轻人也有了自己的不同观点和个性的选择,所以更加想要去提高自己,或者追求更高的发展。“拿考研为例,有些学生选择考研而不急着工作,和家庭条件也是分不开的。”包老师表示,一些家庭条件不错的,家长也不急着让孩子找工作,孩子认真规划未来,家长在其中也起了引导作用。对于选择“慢就业”的年轻人,只要是积极的,就不是“啃老”,也不必太多指责。

慢就业在目前只能是一种愿景

信息来源:东方网    作者:张魁兴   2016-11-11

  在听说“慢就业”之前,我先听说过“享受生活”一说,就是一些成功人士或生活富足的人士,远离城市的热闹与喧嚣,到农村或城市的郊区,买块地,盖几间房,自给自足地生活。惬意而有诗意,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现代人很羡慕这种生活。然而,这种生活并不是你想要就能有的,你必须有钱,还得有闲,对于芸芸众生的你和我,只能是想想,过后还得该干嘛就干嘛,因为再有诗意的生活,也需要劳动保障。“享受生活”首先需要你挣下生活的保障,发达国家的人们是很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他们多是工作一段时间就休息一段时间,很少有人早早就“退休”的,因为很多人还是把工作视为人生的重要内容的,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即使你有条件充分“享受生活”了,我不提倡也不建议你早早就“退休”,因为能为社会多做贡献的人还是多做一些好,十个手指头不一般长,有的人很努力很勤奋,贡献往往却不大。

“慢就业”和“享受生活”一样,也很有诗意,比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然,我们不能用好与坏、对与错来评价,因为“慢就业”不是玩,而多是为了积攒智慧与能力,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比如,到处走走看看,或旅游,或做志愿者,对以后的工作与生活大有裨益。然而,好,并不一定就能做,因为“慢就业”和“享受生活”一样是需要充足的物质保障的,我相信,能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的家庭要比想“慢就业”的人一定少很多,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老百姓并不富裕,除了富二代和官二代基本上没有人能具有“慢就业”的条件。原则上说,官二代也没有这个条件,除非是“腐二代”。

据称,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我不知道这个“多”能达到什么程度,如果这个“多”在富二代家庭范围之内很正常,如果“腐二代”多了那就问题严重了,如果“慢就业”太多了那就成了社会问题,我想无条件下的“慢就业”后果大家都知道。年轻是一种本钱,但也是一种责任担当。“慢就业”时,有些人选择到国外游学,或为国际组织担任志愿者;有些人选择到国内的偏远山区支教;有些人为今后的创业在各地考察;还有些人干脆选择先闲下来,在家陪伴父母一段时间。这是值得欣赏的,但我们坚决反对把“慢就业”变成蹉跎青春、回避竞争而啃老的借口。

“慢就业”在我国在目前只能是一种愿景,想想可以,但不一定要去做,因为“慢”怎么说也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状态,况且,多数大学毕业生没有“慢就业”的条件。我的建议是,大学毕业生应该有积极的入职心态,最佳的方案是先找到一份工作,这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为了家庭,为了国家。大学生要有这种责任担当。然后,有了一定的资历和物质保障,你才可以过你想要的生活,找你想要的工作,或进行新的创业。其实,“慢就业”也罢,“享受生活”也好,人都应该记住你的责任,只要记住责任,“慢就业”和“享受生活”都不会影响你发光发热。因为生活美好才是目标,“慢就业”只能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慢就业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任性旅行》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靳静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1日 02版

   在成为“寡姐”之前,斯嘉丽·约翰逊曾经至少两次扮演毕业后没有找工作、出门旅行的年轻女孩。一次是《迷失东京》,刚毕业的大学生随着摄影师老公到东京,无所事事地闲逛;一次在《午夜巴塞罗那》里,她是个“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大学毕业生,跟着闺蜜到巴塞罗那度过夏天。

   今年的毕业季流行起“慢就业”概念,指毕业后不急着找工作,可以游历,可以晃荡,也可以只思考人生,等想清楚了人生方向,或者等到了合适的机会,再安定下来工作赚钱。想好了再决定,不把自己困在可能会后悔的选择里,从容不迫,听起来倒是一着很明智的棋。不过,想想约翰逊电影中的两次“慢就业”,或许真的没那么田园牧歌。迷失东京的姑娘刚到酒店,就哭着给心理医生打电话,因为对前途感到茫然,她近乎显露出抑郁症前兆,即便遇到了惺惺相惜的中年大叔,迷茫感还是没有消失;游历巴塞罗那的约翰逊谈了一场三人行的恋爱,但离开时,仍旧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文艺片导演真是挺烦人的,他们太会洞察人心深处的骚动,骚动落幕后,导演又会安排一切回到起点。生活还在继续,困惑永无止境。

   很难判定现下的“慢就业”是形势所迫还是主动选择。毕竟,全球整体经济形势处于低迷时段,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在为找工作发愁。光靠文凭找工作愈发不现实,刷个“副本”、培养点新技能什么的,也是一种选择。也有人不将就,宁缺毋滥,跟找对象似的,于是就“剩”下了。小清新点的人,既然看不清未来的方向,那宁愿去流浪。“慢”还是“快”,说白了都是个人选择。不过我仍旧主张,只有当它真的是一种“选择”的时候,“慢就业”才是健康的。所谓“选择”,最基本的一点,它应该是一张大蓝图的一部分,在这个空当里,想要做什么,有什么目标,总得框好了。只有这样,每到一处,每做一件事,才有章法,才知道有没有偏航,该不该止损。“慢就业”在西方的镜像“间隔年”,其起源多少和上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文化有关。崇拜无聊和颓废的青年,自然是不想工作的。所以“间隔年”在文化溯源的层面,多少和迷茫有关。但“间隔年”的文化成熟之后,就不只是迷茫和醉生梦死了,它更多的是一种探索,或者是给自己蓄电的过程,不管是补充技能还是补充元气,总之不是逃避糟糕的现实。暂停键总不可能一直按下去,对吧?

   所以说,“慢就业”或“间隔年”,都不太可能是一场说走就走的任性旅行,它总需要一些条件的支撑。

   比如说要有可靠的大环境。与“慢就业”协调一致的大环境,是丰富的可能性。如果社会成熟、福利周全,不用时刻担心机会像流沙一样抓不住,那么“慢就业”才真谈得上是从容。今天,“慢就业”这种事物之所以被视为特立独行,除了文化与传统因素,可能还源自这个时代充斥的不安全感。房价与物价飞涨,带来的不仅是巨大的压力,更是收窄的选择空间。仿佛你只有不停往前奔跑,才可能抓住体面生活的机会。在一个可能性并不多的大背景下,如果选择“慢就业”的人增多,似乎不是什么令人欣喜的现象。慢着慢着,或许“慢就业”就会成为一种变相的失业。再比如更现实的,总得有办法养活自己吧。吃不饱了,大概也没有力气思考人生。能边打工边看风景边思考人生当然很理想,但恐怕啃老也很常见吧。工薪阶层的孩子,如果不能保证自己吃得饱,还是别选择“慢就业”了。为了您的“高瞻远瞩”,拖累了父母,可不是负责任的行为。对一切看上去很美的东西,保持审慎总是没错的。要知道,迷失在东京的约翰逊,若不是有摄影师丈夫供养,估计也没心思和大叔盖棉被纯聊天。据说西方有句话,叫“我努力考上医学院、建筑学院,是为了赚很多钱,这样我的孩子就能学艺术”。所有的选择,都得考虑个发展阶段,不论是大环境层面的,还是家庭与个人层面的。以为“慢就业”是一曲田园牧歌?真是想多了。

四处晃荡的自由与钱无关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秀宁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1日 02版

  中国年轻人正迎来慢就业时代。毕业后,很多年轻人选择行走和晃荡——或是旅行,或是从事公益,或是就在家待着,总之不着急就业。在西方,慢就业是年轻人很常见的选择,被形象地称为Gap Year(间隔年)。但在中国,慢就业从一产生就面临各种争议。有人认为毕业后不工作是虚度时光,也有人认为慢就业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包容和实现慢就业,需要社会制度进行与时俱进的改动。但是,慢就业也预设着阶层差异,寒门子弟更有谋生压力,诗意的想象背后掩藏着骨感的现实。

  2015年年初,我和妻子前往新西兰度假。我们选择了租车自驾,所以有机会搭载路上的游客。在国内,我们真心不敢在路上搭载陌生人,但在新西兰,我们尝试了两次,都收获了不错的体验。无独有偶,我们两次搭载的都是大学毕业后选择“间隔年”的年轻人。第一位上车的是一位典型的背包客,23岁的德国小伙子,身高接近190公分。他修的是心理学,完成本科学业后,没有马上念硕士,而是来到了新西兰。我们遇见他之前,他已经在新西兰待了两个多月,开始是骑车,之后转为徒步,每天几十公里不等。新西兰是许多极限户外运动的发源地,即使在茂密的森林、湍急的河流,也会有很多徒步指示牌。在送了小伙子一段路之后,我们选择跟着他一起步行。但很快,半身高的荆棘、过膝盖的急流以及海拔上千米的高山,就让我望而却步。这位小伙子却一直兴致盎然,得知我们无力陪他走完接下来的路程,就跟我们友好告别。短短一个多小时,他高大精壮的体型和从容友好的微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位搭载的客人是一个日本女生,个子娇小,笑容甜美,十分注意礼貌。日本女生的英文没有那么流畅,搭乘的距离也比较短,所以我们并没有做太深入的交流。我们大抵知道,她来新西兰已经快一年了,还有两周她就要结束自己的“间隔年”。在过去的近一年里,她一边打零工一边旅行。和德国的小伙子一样,日本女孩的整个旅行花费不了太多钱,生活简朴的同时又特别能吃苦,有车搭车,没车徒步,外人觉得枯燥,他们却能自得其乐。我和妻子仅仅是城市的“小中产”,并非什么财富精英,即使如此,我们在旅行中所要求的物质条件也远高于德国小伙儿和日本女孩。相形之下,我们在旅行中的吃苦耐劳能力又大不如他们。就像当下中国的许多中产阶级一样,总认为要积攒足够多的资金,才能体验到一次真正舒适的旅行,才能收获自由的快感。

与之类似,大学毕业后到底是立马就业还是选择“晃一阵子”?很多人总认为,只有家境优裕的学生才有资格“晃一阵子”。但事实上,我们总是放大了物质条件的限制,又忽视了观念层面的羁绊。在旅行中遇见的两位西方年轻人,他们没有多少钱,旅行中的物质供应也低于我这样普通的中国游客,但他们却沉浸于自己的兴趣和计划中。去年4月,我在前往尼泊尔参与报道地震时,还遇见了一个来自中国广西的女孩。她在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尼泊尔,平素就是以代购维持生活,用她的话来说“只要钱够了,我就不接单了”。她的学校很普通,能力也算不上出众,但她略显矫情地说,自己拥有的是一颗“自由的心”。在尼泊尔期间,她帮我熟悉本地情况,令我既受用又感动。从尼泊尔回来不久,通过朋友圈,我发现她又“游荡”到了泰国、老挝、缅甸等地。一本护照,一个手机,一颗自由的心,就可以让一个普通的中国年轻人实现“间隔年”的诉求。这是一个多好的时代。但那些没有真正品尝过自由味道的人,在讨论“慢就业”时,总是习惯性地将目光盯在“金钱”上。一会儿计算工作一年的年薪,一会儿计算“瞎晃”的成本。这些“精密计算”当然必要,但体验生命的本质最终需要随心而动,而不是跟随社会主流观念进行计算。旅行、闲逛、瞎晃,这些举动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保障,却会带来很多意图外的后果。而这些意图外的后果,正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年轻人所缺乏的“生活氧气”。

@张萍:同学NN从小想从事服装设计,当同学们奔走于招聘会时,她却在宿舍飞针走线,练习缝纫。我上班第一年,她深入云南、贵州等地考察少数民族服饰面料纹饰。第二年,她注册了自己的服装品牌,个人工作室也开张了。

××家境略好,从小没有明确志趣,本科依从父母意见读了会计专业。工作两年后,她发现自己实在不喜欢当会计,就考取了冷门的美学研究生。非常偶然地,她对中医产生了兴趣。因为入门太迟,就转而学习养生文化。毕业后,她加入了一家三甲医院的中医研究项目,还衍生出书法、国画、篆刻等各种兴趣。用她自己的话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她们无疑是“慢就业”大军的一员,但她们并非生活的逃兵。作为“快就业”群体中的一分子,我佩服这种探索自我、敢于放空、不惧漂泊的心态。

@秦嬴博:大学最后一年,陆续有同学被单位录用,我却没有一毕业就工作。我先后办过农家书屋,当过志愿者,参加过公益活动,还梦想去大凉山支教,当大学生村官。虽然我现在工作了,但我特别享受刚毕业的那段经历。青春不等人,别让自己后悔。也许多工作两三年,会有笔经济收入,但永远换不来青春经历的宝贵财富。

@八尺:如果说就业开启了人生另一扇门,大部分出身于中下阶层家庭的年轻人无疑会有“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他们如果“慢就业”,不仅没有收入,反而要花费万把块钱的家底。此外,“慢就业”还会给年轻人的家庭和邻里乡亲造成了大学生也不过如此的印象,给“读书无用论”留下口实。

@王昱:在现行政策框架下,应届生比往届生“慢就业”拥有更多资源。很多专项创业资金只面向应届生,很多高门槛单位只招应届生,京沪稀缺的落户指标更多为应届生所得……慢情怀自有魅力,但如果制度不调整,远方诗情的砝码依然无法撬动。

慢悠悠地晃,离不开资本支持。空有一腔轻飘飘的情怀,囊中羞涩的青年不得不继续向家庭寻求庇佑。这一来延缓了年轻人的独立进程,二来,愈是丰衣足食者愈能从容不迫,容易形成新型的阶层差异。

《当别人忙着找工作时我在美国近距离观察大选》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任冠青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1日  02 版

   11月9日凌晨,美国大选结果出炉,许多朋友纷纷对希拉里未当选表示震惊和不解。可是,参加了希拉里举办的投票日晚会的我,却对这一结果并不意外。在这一晚会上,希拉里竞选团队暴露了自身的诸多问题。比如,欺骗支持者。在上万名支持者排了很久的队(有人排了13个小时)之后,人们发现并不能像预期一般地看到希拉里,而只能在外场听到她的声音。而在一旁,高额捐助者可以快速进入,并能够进入内场看到希拉里本人。在近距离观察过美国大选后,我发现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状况的巨大差异,也逐渐明白了特朗普为什么有那么高的支持率。我之所以有这个经历,源于自己毕业后所作的一个选择——慢就业。

从小学到研究生阶段,每当面临学习阶段的跨越,我多少会产生一些焦虑。我不仅希望下一阶段能进入一所好学校,更在潜意识里认为:每个阶段一定要无缝对接。但是,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并没有努力寻求与就业的无缝对接,而第一次开始理性地审视自己,问自己以后究竟能从事什么工作。在认真考虑之后,我没有毕业后立即回国找工作,而是决定先留在美国,在朋友所在的创业型媒体实习。从今年7月到现在,这份实习工作不仅让我摸索到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也让我拥有了比一般应届生更强的特殊优势。与成熟媒体的正式工作相比,这份实习工作有着较低试错成本和较高自由度。我曾在国内外多家媒体实习,发现成熟媒体往往形成了系统性的报道方式和框架。对实习生及刚入职的年轻人来说,能够发挥创造力的空间有限。而现在的这份实习工作允许我自由地探索自己在写作、视频策划等方面的潜力。

在美国大选期间,我发表了近20篇分析性文章,还通过视频等形式报道大选的不同侧面。比如,我们曾邀请克林顿执政时期的白宫大厨出镜,为希拉里和特朗普分别设计一道菜,体现美食与政治的微妙关系。也曾跑到特朗普在华盛顿新开的国际酒店体验了一天,感受他的商业帝国与政治的交织。通过报道此次大选,我获得了关于美国选举制度和社会问题的一手资料。我们采访了希拉里和特朗普的支持者们,倾听他们最真实的担忧。我能够亲临竞选夜等重大集会现场,为观众进行解说,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同现实状况结合起来。这些经历对我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也将成为我的就业优势。这段时间也是我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缓冲期。我开始探索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媒体产品相结合。在经历了许多无薪实习后,我开始学会承担责任,选择和争取带薪实习。权衡利弊,选择适合自己的机会,也是我在这一缓冲期学到的重要一课。有意思的是,我在美国的很多研究生同学并不是“慢就业”,而是“快就业”。与国内无缝衔接式的方式不同,大部分国外同学都是工作几年后再攻读硕士学位。他们对所要获取的知识也更有目的性。以我所在的政治学系为例,许多同学已是外交官员、媒体记者等,他们选择深造大多是工作所需。

不管是慢就业,还是快就业,只要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找到能够发挥自己能力的岗位,就是好就业。当然,在作出“慢就业”的选择之前,我也明显感受到了一些压力。比如,有些亲友常常会劝我说,既然决定要回国,就毕业后立即回来找工作,一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也有以过来人的口吻说:刚毕业的年轻人不要好高骛远,要有耐心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哪怕在你眼里很无聊。尽管这些叮嘱是出于好意,但是对我们年轻人来说,这样的压力却可能阻碍我们打破“毕业即就业”的固有模式。虽然我们常常听到“输在起跑线”的说法,但是对于人生及职场规划来说,这样的比喻略显拙劣,因为它假设人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与终点。实际上,在一个宽容开放的社会中,每个人应当有着不同的人生运行轨迹,而不是都按固有的轨道前行。我们这一代人有了“慢就业”的机会,这未尝不是一种幸运。不管是早是晚,未来三四十年我们都要工作,相比之下,就业前较短的缓冲时间,实在不算什么。慢就业无非就是拿出一些时间,沉淀自我,想清楚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究竟在哪里。社会有理由包容我们的这种选择。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慢就业”?

信息来源:广州校园  时间:2016109

  在大学生群体当中,近两年“待定族”和“慢就业”的现象则越来越突出。随着大学小鲜肉的“上架”,已经“下架”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都已离开学校,且大部分走上了工作岗位。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暂时旅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慢慢地考虑人生道路。

  新闻背景目前,校园招聘又迎来高峰期。有数据表明,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70万以上,加上出国留学归国人员以及处于待业的往届毕业生,预估届时将有1000万人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2016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然不乐观。

  什么是“慢就业”?所谓“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读书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 据统计,中国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

  为何选择“慢就业”?数据调查显示, 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最主要的原因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有57.7%的受访者选择;其次是受访者希望能够“理性寻找发展方向,不愿意在没有找到方向前被具体工作束缚”;第三是“准备自己创业”。“要考研”、“想做自由职业者”等理由也位居前列。

  我们不想随便就业

  1.等待型:做直播当代购,享受“慢就业”过程今年6月毕业的小张,在同班同学都急急忙忙找工作的时候,反而显得特别清闲,并没有为了就业的事情着急。因自身条件不错,小张目前在几家APP直播平台做主播。“平时一场直播能赚一千多块钱吧,没事的时候就直播一下,有事的时候就去活动主持。”小张说,因为这些年自己的努力,所以即使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也可以自给自足。并且每个月的收入,也要比其他刚刚就业的同学要高出一些。2.优越型:家里条件不错,不需着急找工作3.追梦型:背起行囊说走就走,见见世面再就业对于自身条件和家庭条件优越而没有就业压力的人而言,也有不少毕业生成为“慢就业一族”,是因为有自己独特的想法。4.歇业型:毕业后脱产三年终于考上公务员

  “慢就业”是坏事吗?不管是什么原因, “慢就业”的出现都反映了大学生就业观的改变,他们的选择也比以前更多了,很多大学生也在更多地考虑职业长期发展和就业质量。不过,也莫因“慢”下来就蹉跎了好时光!希望大家能理性看待“慢就业”,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并在实践和创造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才是最重要的。

慢就业,是错峰择业还是故意啃老?

信息来源:天下 作者:查睿 发布时间:2016108

“慢就业”有存在的意义,但仅限于个人选择上。而政府无论如何应该尽可能地增加就业机会。

大约从2012年开始,“史上最难就业年”频频出现在报端,似乎每一年都是“史上最难”。最近,《光明日报》一篇仅300字的评论,又一次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摆上了舆论焦点,顺便还带红了一个新名词——“慢就业”。

一、“慢就业”是什么?评论原文援引数据显示,预估今年将有1000万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不过,其中一部分人并不着急就业,而是选择暂时游历、陪父母、了解市场等。而这一群毕业生,便是“慢就业一族”。

《新京报》很快发表社论,将“慢就业”与一个更熟悉洋气的名次划上等号——gap year(间隔年)。这篇名为《大学生“慢就业”,需要更多宽容与理解》的文章认为,“慢就业”在国外很常见,“在国外大学毕业学生中,不少选择‘间隔年’,即大学毕业之后不马上就业,而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到海外游历、参加志愿活动,从而增加见闻、提高社会阅历,为自己下一步的人生发展做出更好的思考与选择。”,文章还表示,这种“间隔年”,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自己,真正明白自己未来想做什么。

但不少舆论却质疑,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刻,抛出“慢就业”概念,有避重就轻之嫌。

网友“陈斌chan”表示:“慢就业或者间隔年,应该是主观的选择,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欧美流行gap year间隔年,是主观上的,中国多的是找不到工作,这时候说慢就业就太扯了。”

知乎网友“VIKI”也认为“慢就业”更像是一种权宜之计,而非欧美的gap year:“说白了就是,家庭经济基础相对稳定,可以为缓释就业压力做一个安全垫,便于社会逐步消化就业人群。”

网友“弗洛依德的微笑”更是指出“慢就业”在玩文字游戏:“三十年前鼓励个体经营,二十年前发动下岗再就业,现在提倡慢就业,关键还是人多,还有就是价值观难以改变吧。”

更有网友质疑,所谓的“慢就业”就是“啃老”的新名词。

二、不少人认为,不管概念如何定义,“慢就业”有现实意义的优势。“许多人的择业观正悄然改变,不再恪守’毕业即工作’的传统模式,而是更多地考虑未来规划和就业质量。”《光明日报》的短评认为,“慢”并非原地不动,只是放慢步伐以更好地选择或冲刺。“慢就业”给了人们沉静下来仔细观察、学习、思考的时间,可以让自己以更成熟的面貌面对人生,而这也将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借此,文章希望社会能更包容“慢就业”,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除了央媒之外,不少网友也认同这一看法。网友“飞行机o”就觉得“慢就业”挺好的,“社会上那么多工作都是坑,别急着跳进去,观察观察再进去,不差那两三个月工资的几千块钱。”

网友“LaweChen陈炜”也表示:“现在社会太浮躁。给每个人更多自由的空间,别用自己的价值标准衡量别人。”

网友“莫非是喵”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慢就业”:“不是不就业,是不能稳定工作。大多人都是换了好几次工作,才找到一条现阶段比较适合自己的路。”

“荆楚网”评论员江文拿大学生撰文称:“全国每年高校毕业生大约有1000万,如果大家都要在暑假这个短短的两三个月里就业,竞争压力是很大的,很多学生甚至为了早日找到工作,不顾自己的专业特点,不考虑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匆匆忙忙地选择工作,这样饥不择食的就业,对自己、对用人单位,都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因此,他建议一部分学生选择“错峰就业”,选择避过就业的高峰,然后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样的大学生其实可能是一群更加理性的学子,是更爱思考的一群人。”

三、另一方面,“慢就业”正是因为“看着很美好”的原因,被不少舆论斥之为“何不食肉糜”。知乎网友“猫黍”分析说:“如果你1年不工作了,等于你一年是失业状态,然后你再去找工作,你的竞争力和应届毕业生是一样的,甚至还不如应届生。很多用人单位只愿意培养应届生,这个叫校招,一年后你就是社招,社招是要看工作经验的,而你的工作经验确是什么?中国竞争如此之大,好的岗位都要抢,你一年后即便抢到好岗位,同龄人却比你积累了一年经验。因此你能找到好工作的概率几乎比一年前下降一大半。”

《法制晚报》不反对“慢就业”的积极意义,但认为更应该留意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会“越慢越迷茫”,从“慢”到“拖”,在犹豫中错失了机会。“理想的工作毕竟不是思考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干出来的,即便在刚毕业时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能做什么,与其坐而思不如起而行。”更重要的是,“慢就业”还需要付出高昂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并非每个家庭都能包容一个啃老的成年人,更不是每个无收入的青年人都有去旅游的财力支持。

长江网评论员张璐更是直言,不能一味地灌“慢就业”心灵鸡汤:“在当下的中国,就业面临困难的毕业生们大多都家境普通,甚至不乏举全家之力供大学生读书只为一朝改变门楣,他们没有办法再慢再等,这并不是功利心态作祟,‘慢就业’这种少数人所享受的浪漫情怀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四、更多理性的观点偏向于:“慢就业”有存在的意义,但仅限于个人选择上。而政府无论如何应该尽可能地增加就业机会。知乎网友孙志超标榜是“最早的慢就业践行者”,他毕业三年之后因为生计所迫开始找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帮人excel录入,工资1000,第二份工作在网吧教人上网,工资一千五,第三份工作是在私人网站写网页代码,工资一千八,第四份工作是在出版社校对书稿,工资两千,第五份工作是游戏策划,工资两千五……但如今,他已成为某互联网公司的游戏业务负责人。 他认为“慢就业”只是个人问题:“有能力的人什么时候就业都行,如果掂量一下自己没什么能力,如果不去找工作,没有什么可评价的,只是简单的愚蠢。”

“东方网”评论员汪昌莲认为,“慢就业”的背后,是人们在择业时,更加考虑专业对路和薪酬合理。在给予“慢就业”者更多的宽容和理解的同时,国家和地方要采取更多的措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专业对口、薪酬合理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要落实普惠政策,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工资倍增计划”,缩小行业差距。

腾讯“今日话题”作者丁阳表示,对于每个个体来说,不管是“慢就业”还是“间隔年”,确实可以作为一种个人选择。在经济L型增长背景下,未来的就业市场可能会越来越严峻,“慢就业”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大力去制定创造就业机会的政策,这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关键词:信息参考2016年第7期(上) 
?